ZKX's LAB

寻找浙江那片红——超高颜值的堰坝在这里

2020-07-24新闻3

2013年,浙江以“两山”理念为指引,拉开了一场“绝不把污泥浊水带入全面小康”的“五水共治”攻坚战,让之江大地的江河湖泊海洋由“脏”到“净”、由“净”到“清”、由“清”到“美”持续蝶变,也倒逼着经济社会发展走上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之路。

今年,是浙江“五水共治”决战全胜年,更是“两山”理念提出十五周年、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为纪念“两山”理念提出15周年,生动形象展示浙江七年治水历程,全面立体展现治水成效,深入直观反映治水为小康增色的不凡成就,省治水办(河长办)联合省生态环境厅、省水利厅于近日举办了以“家乡水 美丽河”为主题的集中采访活动,民生996记者奔赴全省各地,聚焦治水亮点成效。《寻找浙江那片红》将陆续发布相关报道,全面展示浙江在推进“五水共治”工作中取得的经验和成绩。

说起近年来金华市五水共治的成果,最让当地百姓点赞的就要数梅溪和白沙溪了。

梅溪

梅溪位于金华市区南部,属钱塘江流域金华江水系武义江支流,梅溪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由安地水库溢洪道为起点,至武义江入江口止,通过水系防护与防洪、生态保护与修复、水质保护与改善、文化保护与景观、沿岸土地综合利用与开发等五大建设工程,致力将梅溪打造成集景观、休闲、旅游、生态“四位一体”的最美旅游景观廊道,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共赢。

早在2013年,金华市政府就提出要将梅溪打造成“金华最美河流”。2016年4月《金华市区梅溪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市发改委批复,2017年1月开工建设。

梅溪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充分利用梅溪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结合沿线地形地貌,重点打造水体两岸适宜性亲水活动空间。根据河道地貌特征划分为山林生态区、乡村田园区、城市滨水区特征对标设计,现已建成以梅溪为水轴,两岸慢行系统串联的滨河景观带。

高颜值的堰坝

工程建设湖光山色、竹溪探幽、流水童年、婺州风华、乐山知水、梅溪印象等七处特色河道生态景观节点,在原堰基础上建设改造岩头堰、溪口下堰、铁堰、茶堰等九座形态各异的堰坝;并将周边文化元素和传说故事融入建设,恢复打造文旅景点;同时对梅溪两岸原有堤防进行生态化改造。目前梅溪已成为具有山水、田园、诗意境的一条金华城郊最美的生态景观廊道。

随着治水工程的稳步推进,位于梅溪边的金华婺城区安地镇岩头村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村党支部书记陈秋平告诉记者,梅溪改造以后,给岩头村带来了很多的生机。环境变美了,村里的很多年轻也都纷纷返乡创业。

正如陈秋平所说,梅溪的治理产生了长藤结瓜的效应,带动了周边产业空间提升、进一步深化融合了绿色产业,将沿线的乡镇村落、分散的旅游节点、分块的功能区块有机串联起来,形成合力。梅溪治理起点地安地镇也纳入省级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同时当地政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民宿经济,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当地治水办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未来梅溪治理还会进一步融入智慧项目,实现河道管理和运行状态智慧感知。

如今,金华婺城区通过梅溪综合治理打通水脉、挖掘文脉、带动金脉,实现从上游到下游洪旱无忧、从山区到城乡全域美丽、从水库到河口山清水秀,带动梅溪两岸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城乡百姓高品质生活,推动水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白沙溪

悠悠白沙溪,千载古婺情,多少人循着金华籍音乐人陈越的这首恋乡曲来到白沙溪畔,无不为这讲述了千百年的故事所倾倒。

白沙溪,又名白龙溪,是金华江的一条重要支流。相传,东汉末年,骠骑将军卢文台,解甲辞官,率三十六将士退隐至此。卢文台率众将士携乡民首建白沙溪堰,拦水筑堰,引水灌田。渐成三十六堰,后溪畔沃野数百亩。今为全国稀有浙江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

“白沙三十又六堰,春水平分夜长流。每岁禾田无旱日,此乡农事有余秋。”卢文台被百姓尊为“白沙老爷”。

2013年来,干部群众,传承“白沙老爷”治水百折不挠的精神,对起自琅琊镇终于白龙桥镇入江口的白沙溪进行治理,打造山水融合、人水相亲的美丽河道。

近年来,当地按照《金华市河长会议制度》精神,落实“河长制”,公开招标确定管护主体。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强化监督、严格考核。管护员加强日常巡河,河道保洁全天候。

利用APP实时监控平台,实现长效管理。结合五水共治,截污纳管,建污水处理设施,实现沿河污水零排放,有效保护了白沙溪的生态环境。

如今,当地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韵”的目标,打造出了一批精品村、秀美村、民族特色村。

2019年婺城区在白沙溪畔成功举办了首届“卢文台治水”文化节,每年的全国“山水四项”比赛成了当地的一大盛事。

古廊桥上、洞山塔下、白沙溪畔、古堰坝傍、沿河公园里,人们悠闲漫步。体育健康、农业休闲、文化旅游等产业,带动了全域观光业的发展,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续写了白沙溪亘古不变的传奇。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