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这些志愿军是如何练出一双“透视眼”的?

2020-07-24新闻12

志愿军坑道中,平板上摆着一排军用罐头,一名后勤人员审视了一会儿,又用手掂了掂,随即挑出其中几筒说:“这些已开始变质,得赶快处理。”

人们打开他挑出的那几筒罐头一看,果然里面的肉块起了红斑,味道也变得难吃了……

这不是魔术,而是志愿军后勤人员长期练就的一套基本功,可以说,在当时的艰苦条件下,他们都练出了一双迅速甄别物资的“透视眼”。

志愿军经常有成千上万吨物资保存在潮湿的山洞里、堆放在山野密林。这里有粮食、有油料、有被装弹药和各种副食品。

由于保管条件差,物资经常发霉变质或漏损。后勤战线的物资保管人员日夜给它们通风、换垛,真是操碎了心。

为了战胜潮湿,他们除不断改进保管方法外,还着重加强了检验工作,发现变质征候,及早进行处理,使大量物资免遭损失。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他们中的一些人,居然不需仪器帮助、不必亲口尝试,只凭听声、观色、嗅味或手摸,就能准确地辨别出是否正在变质或已经变质,有些神乎其神。

就说粮食吧。平常人看来,那一袋袋高粱米和白面不是好好的吗?但是,保管人员把手伸进粮袋里摸摸,抓把粮食搓搓,再放几粒米在嘴里嚼嚼,就能断定这粮食有无问题,或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原来,他们在实践中摸索出“验粮七法”。

一是比较法:把久已入库的米和新到的米细细加以比较.从差异中发现问题。

二是称衡法:各种粮食的颗粒都有正常重量,及时称量一下,如超过规定重量,说明含水分多了,有变坏的可能。

三是手探法:用手深入粮袋或粮垛内,看里面是否发热了。

四是口咬法:用牙把粮食咬碎,如果声音发脆,说明水分少,反之则水分大。

五是手搓法:将手上的汗擦干,用手指或双手搓粮,如粉末过多,说明轻微受潮。

六是扣听法:用拳轻敲粮袋,干燥时声音清脆,有“哗”声;受潮后的声音发闷。

七是鼻嗅法:辨别是否清香,有无发霉变质的气味。

除上面这些验粮方法以外,还有许多检验面粉、副食、肉类的办法。

比如检验白面,抓把面粉用力一攥,如不成团,说明是干燥的;成团就证明水分含量过多,须赶紧想办法。

另外,正常白面是洁白的,而变质的白面则是红色,严重变质的会发黑。

如果是检验大豆、花生之类的东西,同样也难不倒志愿军的保管人员。他们只要看一看这类东西的外皮是否光泽,颜色是否纯正,就可以断定好坏。

他们还摸索出这类脂肪含量高的食物,一旦返了潮,千万不能放在太阳底下暴晒,否则坏得更块,只能在阴凉干燥处把它们晾干。

当时,供应前方的罐头大多是私营厂商制造的,由于有的工厂设备陈旧或缺乏严格检验制度,很难保证质量。

有家工厂生产的鱼罐头,还没出厂就已经腐烂。可是,隔着铁筒怎么能看出里面的鱼肉是好是坏呢?

志愿军后勤人员总结出一套经验:凡是已经变质的罐头,盖部膨胀,明显的向上凸起,而外皮凹进去的多半是密封不好,进了空气。这叫外观检查法。

此外还有真空检查法——把罐头放进60度以上温水中,看是否冒泡;听音检查法——用小木锤敲打罐头,实声未变质,浊声接近变质,空声已经变质;内部检查法——把罐头打开,眼看、口尝。

不要以为这很简单,没有经验的人也难辨好坏。

物品千差万别,检验方法自然不能千篇一律,保管人员经过长时间苦心观察、体验,对各式各样的问题都有检验秘方。

比如一桶豆油,好端端的,只有个小小的漏洞,而且还在油桶顶部,有办法发现它吗?

当然有——他们把油桶放倒,然后猛地立起来,趁这工夫侧耳细听,便可以从吱吱的进气声中把隐患找出来。

还有那些名目繁多、性能各异、保管条件千差万别的汽油、柴油、润滑油类。当时,没有先进的检验仪器,也是多亏了这些土办法。

要想知道汽油桶里是否渗进了雨水,只需将一张纸条染成红色,阴干后再涂上胶水,再阴干。然后把纸条缠在木棍上插入桶内,纸条颜色的变化就会告诉你这桶里进没进水、有多少油多少水。

1953年,志愿军某分部就是用这种办法,查出许多混水油桶,挽救了17000多桶油料。

这许许多多包含着科学理论的土办法,凝聚着志愿军后勤人员的大量心血和智慧,也让他们练出了一双“透视眼”。

#志愿军#透视眼#罐头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