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朝代兴衰更替的道理;用铜作为镜子,可以端正人的衣帽;用人作为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这是唐太宗说的.语出《贞观政要》.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一个人用铜2113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5261是穿戴4102得端正。出自:《旧唐书·魏1653征传》原句: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释义: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扩展资料这句出自《旧唐书·魏征传》中的唐太宗李世民的话,堪称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高评价。魏征以直言敢谏而闻名,据《贞观政要》记载统计,魏征向李世民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给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切,态度之坚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难以伦比的。相关人物成就:魏征出任秘书监之职,主管国家藏书之事。上书言丧乱之后,典章纷杂。奏引学者校定四部图书。李世民令他领写四部群书。置雠校者20人,书手100人,校写秘阁图籍。数年之间,秘府图籍,灿然具备。他改职之后,与虞世南、颜师古等硕学名儒续任秘书监之职。明德慎罚,惟刑之恤是儒家思想,认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德、礼、诚、信:一个明哲的君主,为了移风易俗,不能靠严刑峻法,而在于行仁由义;光凭法律来规范天下人的行为是办不到的。魏征。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什么意思 意思是: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人作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是什么意思? 释义:用铜做镜子,可以整理好一个人的穿戴;用别人作自己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得失;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史上的兴盛衰亡。出处:《旧唐书·魏征传》: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意思是: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扩展资料相关故事:唐代魏征固然是敢于死谏的忠直大臣,如果他遇到的是一个不能明辨是非的昏君,那魏征就可能脑袋落地了。一次,魏征问唐太宗:“隆下,听说您准备出巡,车马都已备好,为什么又取消了呢?唐太宗说:“想到你会批评我的奢侈、张扬,就不去了。君臣二人哈哈一笑,相视而去。魏征是巨鹿人,出身低微,做过道士,早年参加过瓦岗军,归唐后成为太子李建成的属官,为太子做事。见太宗与太子暗中倾轧,争做帝位继承人,他常劝太子建成早除秦王李世民,以便铲除政敌,顺利登上皇位,可以说是李世民的仇人。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杀死太子李建成。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何解? 解释2113:用铜做镜子,可以整理好一个人的穿戴;用5261别人作4102自己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得失;用1653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史上的兴盛衰亡。出处:出自唐代刘昫的《旧唐书·魏征传》。原文: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白话译文: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往昔的朝代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旺的道理;用人作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扩展资料:典故: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征病死,李世民非常伤心,并为此废朝五天。追赠魏征为司空、相州都督,谥“文贞”。李世民下诏厚葬魏征,但魏征的妻子裴氏以魏征生平生活简朴朴素,豪华的葬礼不是亡者之志为由拒绝。裴氏只有小车装载魏征灵柩,李世民召文武百官出城相送,并亲自刻书碑文。魏征死后,李世民经常对身边的侍臣说:“用铜镜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以古史作为镜子,可以知晓兴衰更替,以人作为镜子,可以看清得失。我经常用这样的方式防止自己犯错,但现在魏征去世,我少了一面镜子。魏征去世后朕派人到他家里,得到他的一页遗表,才刚起草,字都难以辨识,只有前面几行,稍微可以辨认,上面写道:。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