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宫三清殿里的《朝元仙杖图》有哪些特点? 三清殿内只有一幅画,名为《朝元仙杖图》,即诸神朝拜道教始祖元始天尊的图像。但是这一幅画布满了殿内四壁和神龛内外,画面高4.26米,全长94.68米,全部面积达403。3平方米,像一条巨大的彩带,环绕整个大殿。在这些神仙、神将中,无论是中宫紫微星北极大帝、勾陈上官南极大帝、太上吴天玉皇大帝、南极清华太乙救苦天尊,还是天官、地官、水官、金童、玉女、雷神、电神,他们都朝向元始天尊。全殿的壁画或以山水相连,或以楼阁沟通,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画中线条严谨、简练、流畅,有的线长达数米。神像的面部表情能用各中不同的线来表现,眉眼特别有神,皱眉肌的变化,以及眼与其他各部的关系处理的准确巧妙,使同样严肃的面孔上显示出各自不同的个性。此外,画面色彩单纯明朗,设色多以石青石绿为主,道具背景富有装饰性。衣冠和宝盖部分,大量运用沥粉贴金,使色调既灿烂又沉厚,画面更显主次分明。这一壁画气魄宏伟,人物生动,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白描技法的高超水平。
吕岩牧童的写作背景 吕岩吕洞宾。唐末、五代著名道士。名□(一作□),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世称吕祖或纯阳祖师,为民间神话故事八仙之一。其里籍、生卒年均不详。较早的宋代记载,称他为“关中逸人”或“关右人”,元代以后比较一致的说法,则为河中府蒲坂县永乐镇(今属山西芮城)人,或称世传为东平(治在今山东东平)人。诗人吕岩在黄昏散步时见到的景象,本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副牧童在月夜下休息的情景,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向往
永乐宫壁画的形成的背景 永乐宫壁画诞生于元代。而元代的社会背景又不同于其他朝代。自1260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至1368年元朝灭亡期间,所有的蒙古族统治者虽然对宗教持兼容并包的态度,但更倾向于藏传佛教。道教在此期间曾经一度遭到统治者的排斥,也曾因传道者与统治者之间的特殊关系而得以发扬光大。因此,作为道观的永乐宫时建时停,历时一百余年才建成。时断时续的建造过程也使得永乐宫壁画的内容包罗万象,具有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为了加强统治,元代统治者实行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将国人分成四等:一是蒙古族人;二是色目人,其中包括西夏、回鹘等西北各少数民族;三是汉人,包括契丹、女真和原来金朝统治下的汉人;四是南人,主要是长江以南的汉人和西南各少数民族。而中原文人多为汉人,在元代的地位之低是其他朝代所罕见的。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产物,永乐宫壁画是人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与反映。从永乐宫壁画中,我们不难看出这种等级制度的烙印。壁画中,凡大帝、王母均是身材高大、小眼睛、大脸盘,近似于蒙古人的长相。色目人在元代也占据高位,而且很多当政的色目官员对中原传统文化怀有成见,对中原的儒士也是轻视甚至敌视。在永乐宫三清殿的《朝元图》里,我们可以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