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生物体中葡萄糖分解的反应式 葡糖糖厌氧反应

2020-07-24知识5

无氧呼吸的反应式 无氧呼吸2113总反应式:乳酸发酵:C6H12O6-酶-→2C3H6O3(乳酸)+少量5261能量4102酒精发酵:C6H12O6-酶-→2C2H5OH(酒精)+2CO2+少量能量无氧呼吸过程: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即一分子的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两分子的丙酮酸,过程中释放少量的[H]和少量能量。反应式:C6H12O6+酶→2C3H4O3+4[H]+2ATP(少量)第二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为乳酸。需特别注意的是:在高中阶段,细胞的无氧呼吸第二阶段是不会产生能量的。但是在大学及生物研究阶段,细胞的无氧呼吸第二阶段实际上是会产生一点点能量的。新教材将之忽略的原因只是产生得太少以至于不足以合成ATP,就以热能的形式散发了。所以在高中阶段可以认为细胞无氧呼吸第二阶段有能量的释放但不合成ATP。反应式:2C3H4O3+4[H]+酶→2C3H6O3(乳酸)+能量(少量)或2C3H4O3+4[H]+酶→2C2H5OH(酒精)+2CO2+能量(少量)扩展资料:无氧呼吸优劣:从能量供应角度看,有氧呼吸每分解1mol葡萄糖,可以释放2870kJ的能量。而无氧呼吸分解1mol葡萄糖,只能释放196.65kJ的能量。对于需氧型生物来说,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厌氧池的构造和功能工作原理是什么 工作原理厌氧反应四个阶段一般来说,废水中复杂有机物物料比较多,通过厌氧分解分四个阶段加以降解:(1)水解阶段:高分子有机物由于其大分子体积,不能直接通过厌氧菌的细胞壁,需要在微生物体外通过胞外酶加以分解成小分子。废水中典型的有机物质比如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成纤维二糖和葡萄糖,淀粉被分解成麦芽糖和葡萄糖,蛋白质被分解成短肽和氨基酸。分解后的这些小分子能够通过细胞壁进入到细胞的体内进行下一步的分解。(2)酸化阶段:上述的小分子有机物进入到细胞体内转化成更为简单的化合物并被分配到细胞外,这一阶段的主要产物为挥发性脂肪酸(VFA),同时还有部分的醇类、乳酸、二氧化碳、氢气、氨、硫化氢等产物产生。(3)产乙酸阶段:在此阶段,上一步的产物进一步被转化成乙酸、碳酸、氢气以及新的细胞物质。(4)产甲烷阶段:在这一阶段,乙酸、氢气、碳酸、甲酸和甲醇都被转化成甲烷、二氧化碳和新的细胞物质。这一阶段也是整个厌氧过程最为重要的阶段和整个厌氧反应过程的限速阶段。再上述四个阶段中,有人认为第二个阶段和第三个阶段可以分为一个阶段,在这两个阶段的反应是在同一类细菌体类完成的。前三个阶段的反应速度很快,如果用莫诺。1g葡萄糖厌氧发酵能产多少乙酸 1分子葡萄糖产生2分子丙酮酸,1分子丙酮酸产生1分子乙酸,即1分子葡萄糖产生2分子乙酸.葡萄糖分子量:180乙酸分子量:60产生的乙酸为(1/180*60*2)g,2/3g添加葡萄糖能使厌氧反应器的细菌增值吗 厌氧工艺要求 C:N:P=(350-500):5:1.厌氧反应机理:厌氧反应过程是对复杂物质(指高分子有机物以悬浮物和胶体形式存在于水中)生物降解的复杂的生态系统。其反应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水解阶段—被细菌胞外酶分解成小分子。例如:纤维素被纤维酶水解为纤维二糖和葡萄糖,淀粉被淀粉酶分解为麦牙糖和葡萄糖,蛋白质被蛋白酶水解为短肽和氨基酸等,这些小分子的水解产物能被溶解于水,并透过细胞为细胞所利用。发酵阶段—小分子的化合物在发酵菌(即酸化菌)的细胞内转化为更为简单的化合物,并分泌到细胞外。这一阶段要产物为挥发性脂肪酸(VFA)醇类、乳酸、CO2、氢、氨、硫化氢等。产酸阶段—上一阶段产物被进一步转化为乙酸、氢、碳酸以及新的细胞物质。产甲烷阶段—在这一阶段乙酸、氢、碳酸、甲酸和甲醇等被转化为甲烷、二氧化碳和新细胞物质。葡萄糖在无氧呼吸生成酒精的反应中放出多少能量 在高中阶段,细胞的无氧呼吸第二阶段是不会产生能量的,也就是葡萄糖在无氧呼吸生成酒e69da5e887aa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1333431363634精的反应不会产生能量。所以两种形式的无氧呼吸都是只在第一阶段放能,即葡萄糖分解为2分子丙酮酸时,均释放196.65KJ能量。新教材将之忽略的原因只是产生得太少以至于不足以合成ATP,就以热能的形式散发了。所以在高中阶段可以认为细胞无氧呼吸第二阶段有能量的释放但不合成ATP。扩展资料:主要过程:在酵解的己糖阶段,首先是葡萄糖在己糖激酶的催化下磷酸化生成葡萄糖-6-磷酸,消耗一分子ATP,然后经异构酶催化转换为果糖-6-磷酸,再经果糖激酶催化再次磷酸化生成果糖-1,6-二磷酸,又消耗一分子ATP。在丙糖阶段,果糖-1,6-二磷酸在醛缩酶催化下裂解生成磷酸二羟丙酮和甘油醛-3-磷酸(两个磷酸丙糖在异构酶催化下可以相互转换),后者在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催化下生成1,3-二磷酸甘油酸,同时使NAD+还原为NADH。1,3-二磷酸甘油酸在甘油酸激酶催化的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中生成ATP和3-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酸经变位酶催化转换为2-磷酸甘油酸,再经烯醇化酶催化形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最后在丙酮酸激酶催化的又一次底物水平。

#丙酮酸#分解反应#atp#无氧呼吸#科普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