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是一个十分有耐心和毅力的人,他之所以能够从一个小山村走到京城,成为一代名臣,和他一生中始终坚持“耐”字诀有很大的关系。
在《读书须有耐性》中,曾国藩就提到了他的“耐”字诀。?
01 曾国藩的耐字诀
弟弟在来信说,看了《礼记疏》一本半,浩浩荡荡,茫无头绪,费尽辛苦,没有收获,现在已全部放弃,不想再读,现读朱子《纲目》,每天十多页。
曾国藩看到后,没有埋怨弟弟们,而是反省了自己。他说自己十分后悔,当年没有好好用功,如今虽然想教弟弟,但好比盲人想引路,不走错路才怪!
他自己喜欢苦思,又得到几位益友的相互质问和证实,所以对于读书的道理有了一定的理解。
他认为,研究经书必须专心一经,不可广泛骛多。读经以研究寻找义理为本,考据各物为末。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通,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
读史的方法,最妙的办法是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好比我就是当时的人,应酬宴请在其中。不必要人人都能记得,只记一人,好像在接近这个人一样;不必要事事能记得,只记一事,好像亲临其事。经,主要是追究其理;史,主要是考实其事。离开这两方面,别无可学。?
02 读书的三种途径
从西汉至今,识字的读书人,大约有三种途径:一是义理之学,二是考据之学,三是词章之学。但人们往往总是拿着自己的学问去攻击其他两门学问。这三种途径,都从事经史,各有各的门径。
曾国藩认为,义理之学的学问最大。义理明白了,实行起来就更容易抓住要害,有了根本;词章之学,也是发挥义理的;考据之学,他觉得自己并没有从中得到什么。
曾国藩觉得,想读经史,便应研究义理,那样更专一而不分散。所以经要专守一经,史要专熟一史,读经史专主义理,这都是守约的道理,的确是不可改变的。
说到经史以外,诸子百家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如果想读它,应当读一人的专集,不应当东翻西翻。
比如读《昌黎集》,那眼睛看的,耳朵听的,无非昌黎而已,要以为天地之间除了《昌黎集》以外,再也没有其他书了。这一集没有读完,决不换其他集,也是“专”字诀窍。
读经读史读专业,讲义理之学,是有志的人万不可改易的。
如果说要考取功名,则要读四书文,读试律赋,头绪很多。
但不管读什么书,做什么事,都要牢记一定要有耐心,有毅力,这是必须要做到的。?
03做事要持之以恒
小时候,我们有很多远大的理想。有人想当科学家,有人想当政治家,还有人想成为艺术家……人们的梦想总是无穷无尽、各式各样的。
但是当我们成年以后,回过头来再看,把自己当年的愿望付诸行动,变成现实的人其实并不多见。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自然有很多,有一些人是因为客观条件不允许,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还有一些人是因为虽然努力过,但由于目标过于宏大,所以没有能够实现。但其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许多人没有持之以恒的耐心与毅力。
坚强的意志力、恒久的耐心,对于一个理想目标而言,是非常关键的,也是异常重要的。
生活中,如果我们能有持之以恒的精神,遇到任何困难或者挫折都不会改变自己的目标,遇到任何诱惑都不改变自己的理想,那么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最终都能有所收获。
一个人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有坚定的信念,遇到任何困难都能克服,遇到任何诱惑都不会动心,那么他一定会取得成功,这也是各个领域里的成功人士所具有的共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