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到底怎么解释?(不要光说字面意思,最好能深入解释一下。谢! 1.兴于诗孔子之时,诗在知识阶层一次次的引诗、歌诗、赋诗中,不断地重塑着自己的权威和经典地位。诗作为礼乐文化中的举足轻重者,乃是“贵族交往活动显示修养、身份和传达信息的精致委婉的文化形式”[xv]。也可以说,诗在当时已经成了礼仪文化共同体内的一种言说方式和生存方式,小至人与人之间的赋诗应对,大至国与国之间的外交辞令,都离不开对《诗》的非现成化的随机运用。“赋诗言志”、“诗以合意”[xvi],“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xvii],表明了当时“六经注我”的用诗风气。这种风气使得用诗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和诗的本意有相当大的出入。这就要求,一方面,交往活动的参与者必须学诗,不学诗则无以开口,孔子讲“不学诗,无以言”[xviii]就是对此而言;另一方面,学《诗》也不能止于学而知之,而是要学而能化、学而能用。于是,这种学既表现在“对《诗经》数百篇的诗句极为熟悉,不仅可以自己信口拈出,而且能迅速了解对方所赋诗句的出处和含义”,又表现为“对‘断章取义’的称引艺术有高度的把握,能够根据各种复杂的情境用赋诗来应对变化和表达意愿”。[xix]《论语》中共有两处孔子结合具体篇章与弟子讨论《诗经》的记载,我们且来看看这两场对话:子贡曰:。
孔子文言文《论仁》翻译 论语《论仁、论君子》文体:本篇属语录体。语录体就是用对话的形式,直接记录人物的言论,条列写载。主旨:说明孔子所提倡的仁道的内涵及君子应有的修养风度。仁的实践先要克制私欲,按照礼的要求去做;至于君子人格的核心,是一切言行都应合乎义理。表列:仁仁的纲目1.总纲—「克己复礼」2.条目—「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仁者本质安仁」,可「久处约」、「长处乐」。能好人,能恶人」,能本著正道去要求别人。不忧」,与知者、勇者同具自信。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视仁比生命更为重要。行仁方法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无论何时何地都态度严谨认真。以正道取富贵,以正道除贫贱,片刻不违背仁。君子君子品德不忧不惧」,兼有仁者和勇者的品德。时常「内省不疚」,所以胸怀坦荡。喻于义」而不「喻于利」。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求诸己」而不「求诸人」。原则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耻其言而过其行。病无能」而「不病人之不己知。君子行事方法仪表庄重、威严。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过则勿惮改。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各章大意:《论仁》总括本篇七则语录,孔子对「仁」的涵义论点有:1.「仁」是。
如何理解“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句话?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yi)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
“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说的是啥意思? 出自《论语~颜回》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应该是这样的就是不符合礼法的东西不要看,不符合立法的话不要听,不符合立法的话不要说,不符合立礼法的事不要做这个东西不好说 太杂了而且古代的理发和现在有很大不同OK 不再回答了礼法的可以去看看《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