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克孜尔石窟形制 唢呐的发源地在哪儿?

2020-07-24知识10

唢呐的历史 唢呐于2113金、元时代传入我国。5261唢呐:俗称“喇叭”。4102在我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发音高1653亢、嘹亮,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经过不断发展,丰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现力,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并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最初的唢呐是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的乐器,就连唢呐这个名称,也是古代波斯诺Surnā的音译。唢呐大约在公元三世纪在中国出现,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已有吹奏唢呐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时代,传到我国中原地区。到了明代,古籍中始有唢呐的记载: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唢呐已在我国普遍应用。明代武将戚继光(1527~1587)曾把唢呐用于军乐之中。在他《纪效新书·武备志》中说:”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较详细的记载见于明王圻编《三才图会》(1607年刊):唢呐,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之,管则用木。不知起于何代,当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明朝王磐《朝天子.咏喇叭》则是描述唢呐最好的文章:“喇叭,唢哪,曲儿小,腔儿大。来往官船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仕么真共假?眼见得吹翻。中国古建史石窟的几种形式并图示 一 佛教石窟的类型1.僧房窟僧房窟是供僧尼生活起居之用的洞窟,性质同于寺院中的僧房.僧房梵文音译为毗可罗,过去也将僧房窟称为毗可罗窟.其典型实例在龟兹石窟群中较为常见.如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僧房窟遗存数量较多,有80多个,约为全部洞窟的三分之一左右.由此可见,僧房窟在龟兹石窟中所占比重很大,这表明它在龟兹僧人宗教活动和生活中,曾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龟兹地区的僧房窟,典型的形制是:进入僧房窟居室的甬道,多安排在居室旁侧;居室前壁开凿有方形或长方形的明窗;在居室窟门旁凿出壁炉式灶坑;在居室窟门的对面,多凿出低矮的禅床;在甬道尽端,有的还另凿出小室,供存放物品之用;居室顶部多为横券式.僧房窟壁面不画壁画,墙面仅作粉刷或装饰简单的彩色线条.从僧房窟的相关遗迹可以判断,僧房窟的甬道门、居室门和明窗部位,原来曾装有可以开启的木门或木窗.并通过门窗采光和通风.在僧房窟中,灶坑中有红褐色的烧土,僧房窟壁面存在多次粉刷的痕迹.这些迹象说明,僧房窟确实是僧人们居住的处所.另据调查,克孜尔石窟的若干僧房窟,在其中、晚期阶段,被相继改造为中心柱窟或方形佛殿窟.这一现象表明,当时这些洞窟的原有功能大为削弱而被废弃.这种变化意味当时僧尼的宗教生活方式。克孜尔千佛洞的洞窟形制大致有两种:一种为僧房,是供僧徒居住合作产的场所,多为居室加通道结构,室内有灶炕和简单的生活设施;另一种为佛殿,是供佛徒礼拜和讲经说法的地方。佛殿又分为窟室高大、窟门洞开、正壁塑立佛的大佛窟和主室作长方形、内设塔柱的中心柱窟,还有部分是窟室较为规则的方形窟。不同形制的洞窟用途不同。这些不同形制和不同用途的洞窟有规则的修建在一起,组合成一个单元。从配列的情况看,每个单元可能就是一座佛寺。可以想见,当年克孜尔千佛洞是龟兹地区一处佛寺栉比、僧徒比肩的地方。最能体现克孜尔石窟建筑特点的是中心柱式石窟,它分为主室和后室。根据导游的介绍,石窟主室正壁为主尊释迦佛,两侧壁和窟顶则绘有释迦牟尼的事迹如“本生故事”等。看完主室后,应按顺时针方向进入后室,观看佛的“涅盘”像,然后再回到主室,抬头正好可以观看石窟入口上方的弥勒菩萨说法图。请问有熟悉新疆克孜尔千佛洞的旅游攻略吗? 千佛洞位于新疆自治区拜城县东南约60公里处。克孜尔是维吾尔语的译音,是“红色”的意思。洞窟开凿在木札提河北岸明屋达格山的峭壁之间。现存洞窟有编号的有236窟,其中的洞窟形制较为完整、壁画遗存较多的约占三分之一。被誉为“艺术宝库”的克孜尔千佛洞,素以优美的壁画著称,克孜尔千佛洞位于拜城县克孜尔乡东南7公里的地方,背倚明屋塔格山,南临木扎尔特河和却勒塔格山,山抱水绕,林木 葱郁,彼此辉映,浑然一体,构成壮丽的画卷。19世纪末20世纪初,接踵而至的西方探险队从克孜尔石窟劫掠走大量精美的壁画。在许多西方国家的博物馆、艺术馆,特别是德国的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还陈列着大量的克孜尔石窟壁画。景区位置: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拜城县>;克孜尔乡到达方式:驾车路线:进入东大街,左转进入栏杆路,朝乌鲁木齐方向,靠右进入吐和高速公路,从库车/独山子/G217出口离开靠右行驶,右转进入G217,靠左进入S307行驶,左转进入克孜旅游专线行驶即可。唢呐的发源地在哪儿? 最初的唢呐是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的乐器,就连唢呐这个名称,也是古代波斯诺Surnā的音译。唢呐大约在公元三世纪在中国出现,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已有吹奏唢呐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时代,传到中国中原地区。曾译作“锁呐”、“销呐”、“苏尔奈”、“锁奈”、“唆哪”等名。关于唢呐的起源,一说,三世纪新疆拜城柯尔克兹石窟(约265-420)的壁画上已有演奏唢呐的乐伎的形象。另一说,金元时期传入中原,也称“唢叭”、“号笛”。明清时期广泛流传于民间,多用于婚丧喜事的吹打乐队中,也用作民间歌舞和戏曲的伴奏乐器。唢呐史料始见于明代。明·王圻《三才图会》:“锁奈,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之,管则用木。“当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清代唢呐在宫廷被列入回部乐,也用于大驾卤簿。因两端都用铜制,又称“金口角”。后衍生出大唢呐、中唢呐和小唢呐等形制。唐朝盛期的佛教寺院壁画,你有多少了解?能告诉我吗? 在北大寺西北山的南面,大约开凿了10所石窟,其中有与克孜尔石窟群中相同的洞窟形制。但第1、2、3等窟的构造显得比较特别:在洞窟的地面当中设置了一个长方形低坛,低坛的。

#艺术#唢呐艺术#壁画#丝绸之路#文物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