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克孜尔石窟群壁画中的佛像是怎样刻画的? 克孜尔石窟8窟伎乐飞天

2020-07-24知识8

唢呐的发源地在哪儿? 最初的唢呐是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的乐器,就连唢呐这个名称,也是古代波斯诺Surnā的音译。唢呐大约在公元三世纪在中国出现,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已有吹奏唢呐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时代,传到中国中原地区。曾译作“锁呐”、“销呐”、“苏尔奈”、“锁奈”、“唆哪”等名。关于唢呐的起源,一说,三世纪新疆拜城柯尔克兹石窟(约265-420)的壁画上已有演奏唢呐的乐伎的形象。另一说,金元时期传入中原,也称“唢叭”、“号笛”。明清时期广泛流传于民间,多用于婚丧喜事的吹打乐队中,也用作民间歌舞和戏曲的伴奏乐器。唢呐史料始见于明代。明·王圻《三才图会》:“锁奈,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之,管则用木。“当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清代唢呐在宫廷被列入回部乐,也用于大驾卤簿。因两端都用铜制,又称“金口角”。后衍生出大唢呐、中唢呐和小唢呐等形制。克孜尔石窟群壁画中的佛像是怎样刻画的? 一壁之中的佛像,多分成3组或5组,各成单元。每单元内容大体相同:佛居中,左右听法诸菩萨、比丘、婆罗门、伎乐。由于《说法图》的佛座两侧,常有女子交脚而坐,双掌相合作听法状,姿态十分优美,故名为闻法菩萨。《说法图》中的舞蹈菩萨,仅着臂环或脚镯一类的饰品,此外便是用以助舞的绸带了。其娇美的舞姿栩栩如生。佛经中把天国描述成为一方净土,这是一个幻想的奇丽世界,这个世界鸟语花香,歌舞升平,充满了博爱、幸福。所以在龟兹石窟中,不论是说法图、因缘故事,还是佛传故事、本生故事和其他内容的画面中,常有乐舞菩萨、飞天、天宫伎乐或是单一或是成双成对地出现。如克孜尔第八窟中的《舞师女作比丘尼》,画面表现舞师女在佛面前歌舞,仅有披帛饰身,显示出婀娜的身姿。她左手托起,右手弯肘呈下推状,双脚交叉,出胯扭腰,非常诱人。这幅画与被誉为“舞神”的第101窟裸女相对照,画中裸女的形态舞姿几乎无异,其中,不同的是前者头部微侧,目视右方,如同动作协调、舞姿优美的双人舞。在第175窟《五趣轮回图》中,画的是一舞女舞姿优美,动作强烈,较高跨度的跳跃,从画面上看其跳跃向右方,但头部却回转,顾盼左面交足而坐、怀抱箜篌、双手作节拍状与。去敦煌莫高窟有哪些实用攻略和好的建议? 本文谢绝转载希望看到的各位觉得不错点个赞同帮忙顶上去让更多人能看到,谢谢。这篇其实之前已经发过一次…从“伎乐飞天”中能看出龟兹古国的什么艺术特点? (一)崇高与优雅在敦煌艺术中,最能体现优雅美学风格的是伎乐飞天、反弹琵琶、菩萨。如果说“伎乐飞天”汲取了多元文化特点而成为华夏艺术的乐舞精神在敦煌的典型体现,那么“反弹琵琶”乐舞形象在敦煌石窟中的出现则提供了遥相呼应的艺术美神,她们共处一窟,传达出天上人间的整体共鸣,从而表现了“天籁”与“人籁”的互通效应。在“反弹琵琶”因其优雅动人的音乐舞蹈艺术所唤起的视觉美感外,还与画面的主体—人体美紧密相关。如果说,“伎乐飞天”是糅女性身体的阴柔之美与男性躯体的阳刚之气合二为一的话,那么,到了中唐则以“反弹琵琶”的舞姿集中表现了女性之美的艳影:如果说“伎乐飞天”因带有西域的野性之美而保留有几躯裸体飞天而露出了赤足和丰乳肥臀,从而张扬出一股清新野逸之风的话,那么,中唐时期塑造出来的大量优美人体则是人类理性之美的集中表达。总之,有性而无性的发展演变无疑本真的传达出对生命的礼赞,从天上到人间的转移则是人性贯通佛性的依据。(二)对称与和谐敦煌壁画艺术以其形式上的和谐、色彩上的搭配、音韵感的调动、构图上的圆满和布局上的巧构等,使不同艺术类型彼此融合,并相互补充,在整体效果上形成了一种气象万千、形式完美的和谐场景,信仰与审美、。新疆克孜尔石窟壁画有什么特色? 从公元220年曹丕以魏代汉,至公元589年隋朝杨坚统一南北,这段时期史称 魏晋南北朝。这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分裂、动荡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文化 大交汇的时代。随着。克孜尔第38窟为何有“乐队窟\ 克孜尔第38窟的主室画大幅说法图,表现了释迦教化说法的种种场面。它的两侧壁画的上方顶端都有一列半身伎乐菩萨,每列六组,每组两身。每 两身伎乐菩萨位于一圆拱形龛内,。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应该怎么解释啊? 飞天是敦煌艺术的标志。敦煌地区约5OO多个石窟中,都绘有大量的飞天形象。飞天,是佛教中乾闼婆和紧那罗的化身。乾闼婆,意译为天歌神、紧那罗,意译为天乐神。原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娱乐神和歌舞神,是一对夫妻,后被佛教吸收为天龙八部众神之一。乾闼婆的任务是在佛国里散发香气,为佛献花、供宝,栖身于花丛,飞翔于天宫。紧那罗的任务是在佛国里奏乐、歌舞,但不能飞翔于云霄。后来,乾闼婆和紧那罗相混合,男女不分,职能不分,合为一体,变为飞天。现在,把早期在天宫奏乐的叫“天宫伎乐”,把后来持乐器歌舞的称“飞天伎乐”。敦煌飞天的风格特征是不长翅膀,不生羽毛,借助云彩而不依靠云彩,而是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凌空翱翔。千姿百态,千变万化。这是在本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外来飞天艺术的成就,发展创作出来的敦煌飞天形象。因为飞天在洞窟内只起陪衬作用,不占主体地位,所以只能分时期综合介绍。敦煌早期飞天多画在窟顶平棋岔角,窟顶藻井装饰,佛龛上沿和本生故事画主体人物的头上。如北凉第272窟顶四披和第275窟北壁本生故事画上方的几身飞天。从造型上可看出其艺术特点,头有圆光,脸型椭圆,身材粗短,上身裸露,肩披大巾,腰缠。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