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踏莎行·碧海无波的创作背景 晏殊的《踏莎行 碧海无波

2021-03-11知识15

踏莎行 晏殊 碧海无波末尾两句的表达效果 “高楼目尽欲黄昏”,既然人已远去,又音讯难通,那么登高遥望,也就是一种痴望。词中不直说什么情深、念深,只通过这种行动来表现,显得婉转含蓄。最后接以“梧桐叶上萧萧雨”一句,直写景物,实际上景中有情,意味深长。

踏莎行·碧海无波? 踏莎行·碧海无波 碧海无波,瑶台有路。思量便合双飞去。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绮席凝尘,香闺掩雾。红笺小字凭谁附。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踏莎行·碧海无波的创作背景 《踏莎行·碧海无波》当作于天圣五年(1027)作者贬知宣州途中。作者因反对张耆升任枢密使,违反了刘太后的旨意,加之在玉清宫怒以朝笏撞折侍从的门牙,被御史弹劾,以刑部侍郎贬知宣州,此词即在途中所作。宋无名氏《道山清话》有一则记载,说:“晏元献公为京兆尹,辟张先为通判。新纳侍儿,公甚属意。先字子野,能为诗词,公雅重之。每张来,即令侍儿出侑觞,往往歌子野之词。其后王夫人浸不能容,公即出之。一日,子野至,公与之饮。子野作《碧牡丹》词,令营妓歌之,有云‘望极蓝桥,但暮云千里,几重山,几重水’之句。公闻之怃然,曰:‘人生行乐耳,何自苦如此!亟命于宅库中支钱若干,复取前所出侍儿。既来,夫人不复谁何也。或许由于夫人的“不容”,或其它原因,晏殊有时也放出心爱的侍儿,而旋又悔之,所以会产生一些离愁别恨。这首词可能就是在这种情况中写成的。

瑶台有路。思量便合双飞去。当时轻别意中人 答案:(1)写意中人离去后闺房的变化:闺房空寂 处在蒙蒙的雾中 室内几案因无人打扫 布满灰尘。抒情主人公睹物思人 表达了对意中人的无限思念。(2)前一句写登高远眺.

#晏殊的《踏莎行 碧海无波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