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构造断裂特征 区内新构造断裂比较发育,共解译出50余条(图1.3.1)。按其发育的方向分为北北东向、北西向和东西向三组。按其切割地壳深度和规模大小、控岩作用及展布形态可划分出深大断裂、区域性断裂和一般断裂三个级别。区内大多数新构造断裂为继承性断裂,不仅控制着地貌分区、火山活动及地震活动,同时也控制着新生代沉积及河流的发育。(一)深大断裂区内共有深大断裂8条。1.嫩江北北东向断裂(F1)该断裂北起黑龙江省嫩江以北,向南经齐齐哈尔,再经泰赉县进入本区白城西部,至洮南向南西延伸。图1.3.1 松辽平原新构造断裂略图该断裂走向北北东,区内长度约850余千米。断裂北段主体沿嫩江发育,并受北西向断裂影响,有位错现象;断裂南段控制白城冰水堆积台地与松辽低平原的边界,形成约5m的地貌落差。在遥感图像上构成不同地层单元的分区界线。该断裂由白城经洮南西侧至通榆县保安屯一线航磁特征明显。在航磁负异常背景上出现串珠状正异常,其异常值一般为200~400nT,最高达500nT,总体走向为北东30°,异常带宽10~25km,异常带两侧为密集的梯度带。断裂的北段成为大兴安岭和松辽平原的分界,并控制嫩江的发育及新生代沉积(据钻孔资料),是一条新生代具有明显活动的断裂。其。
白垩纪煤层气盆地评价 白垩纪含煤盆地分布面貌已经完全改变,集中在中国大陆的东北部,即准噶尔—兴安、天山—赤峰活动带的东部和华北陆块的北缘带。白垩纪含煤盆地集中发育在早白垩世,有些盆地在煤系中夹有火山岩或火山碎屑岩,有些盆地与晚侏罗世断陷相叠置,除三江盆地群及藏滇板块上的白垩纪含煤盆地有海陆交替相沉积外,其它均为陆相含煤沉积。白垩纪含煤盆地多属小型断陷盆地,呈北东、北北东向成群展布,中国大陆东北部的早白垩世含煤盆地是欧亚大陆中生代盆地的组成部分。中国大陆的白垩纪含煤盆地分属两个构造域,位于大陆东北部的海拉尔、二连、松辽、三江盆地(群)属滨太平洋构造域,位于大陆西部的白垩纪含煤盆地属特提斯构造域。北山、巴丹吉林盆地分布于大陆西北部,受阿尔金断裂带的控制形成走滑拉分盆地,盆地呈多凸多凹状北东东—东西向成带展布,凹陷具箕状断陷特征。早白垩世沉积盆地经历了双断—单断—拗陷三个发展阶段,早期为断陷阶段,呈双断式地堑型,砂泥岩、砾岩沉积组合;中期为断拗阶段,活动强烈,快速沉积砂泥岩、砾岩组合;晚期为拗陷阶段,沉降缓慢,为河流沼泽相沉积,披盖式沉积覆盖整个盆地。早中期断陷—断拗盆地沉积厚达1500~3000m,晚期赛乌苏组。
二十五 准噶尔-兴安活动带与天山-赤峰活动带中生代含煤盆地 西伯利亚板块南缘准噶尔-兴安活动带与塔里木-华北板块北缘天山-赤峰活动带的构造演化史,是一部古亚洲洋发生与发展和古亚洲大陆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大陆基底的形成经历了陆核—原始古陆—大陆克拉通化三个阶段。新太古代晚期大陆基底形成演化阶段,佳木斯地块麻山群变质岩系,经五台运动强烈变动,古陆核进一步固化。古元古代围绕佳木斯等陆核固结、扩大形成原始古陆,为塔里木、华北古陆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中新元古代时期,佳木斯地块出现牡丹江、依兰、太平岭三个裂陷槽,在大兴安岭、锡林浩特、北山、伊犁、中天山形成碎屑岩—碳酸盐岩夹火山岩建造。晋宁运动使原始古陆扩大和固化,形成比现今大得多的华北、塔里木古陆块。古亚洲洋在陆缘增生演化阶段,震旦纪至早中奥陶世大陆开始离散。显生宙以来固结的塔里木、华北古大陆出现边缘裂谷系,由于海底扩张,原属塔里木、华北古陆的阿尔泰、准噶尔、伊犁、中天山、锡林浩特、嫩松、佳木斯等微陆块先后与塔里木、华北大陆分离,向北漂移形成西伯利亚古陆与塔里木古陆之间广阔的古亚洲洋中大小不一的块体。自奥陶纪始,通过洋壳消减,大陆增生,逐步以地体方式分别拼合于南北两大陆边缘。经历了大陆离散、板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