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肿瘤疾病的治疗,旨在根除病灶,因而手术治疗多为首选疗法。但对于一些恶性肿瘤,生长增殖速度极快,病灶很容易扩张、转移,导致病况加重,手术可行性低,需另选治疗方法。靶向治疗和介入治疗都是不错的替代疗法,那么对于这两种疗法,主要有哪些区别?哪个效果更好?
靶向治疗和介入治疗用于肿瘤,区别在哪里?
靶向治疗和介入治疗都可用于肿瘤疾病的治疗,但二者并不是同一种疗法,有一定的本质区别,患者们应加以明确,以便于在选择疗法时更有把握。
介入治疗是近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其融合了影像诊断和临床治疗于一体,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CT、超声和磁共振等影像设备的引导和监视下,利用穿刺针、导管及其他介入器材,通过人体自然孔道或微小的创口将特定的器械导入人体病变部位,对局部进行治疗的疗法。介入治疗有别于传统的内科、外科,目前与传统的内科、外科并列为临床三大支柱性学科。
靶向治疗,则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明确的致癌位点(该位点可以是肿瘤细胞内部的一个蛋白分子,也可以是一个基因片段),设计相应的治疗药物,这种药物不同于传统内科使用的药物,其具有“靶向性”,进入体内后会特异地结合并适用于致癌位点上,使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而不波及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因此,分子靶向治疗又被称为“生物导弹”。
介入治疗和靶向治疗有一定的相似点,都是使药物作用点更加明确,能更精确地作用于病灶处。
区别主要在于,二者使用的手段不同,介入治疗是利用导管将药物注射到肿瘤的供血动脉上,起到阻断对肿瘤的供血作用,“饿死”肿瘤。而靶向治疗是通过致癌位点设计出相对应的靶向药物,药物与位点的结合更明确,而不是像介入治疗一样通过导管将药物局限于病灶处。
介入治疗和靶向治疗在肿瘤疾病的临床治疗上都能起到良好疗效,两者可联合使用,但具体使用与否,还需根据肿瘤的分期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