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当某个路由器发现一个ip数据报的校验和有差错时为什么只能采取丢弃的方法而不是要 差错校验和恢复功能

2020-07-24知识10

在OSI参考模型中,哪一层提供建立、维护和有序中断虚电路,传输差错校验、恢复以及信息控制机制 传输层,具体请参考以下: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nternational Standard 。当某个路由器发现一个ip数据报的校验和有差错时为什么只能采取丢弃的方法而不是要 不正常的数据包还要,那不是所有病毒数据它都接收,肯定天天被打死。udp分组中一定要利用校验和字段进行差错检错吗?为什么? 最常用的差错控制方法有奇偶校验法、循环冗余校验法和汉明码等。这些方法用于识别数据是否发生传输错误,并且可以启动校正措施,或者舍弃传输发生错误的数据,要求重新传输有错误的数据块。1.奇偶校验法简述差错控制的目的. 差错控制功能通信系统必须具备发现(即检测)差错的能力,并采取措施纠正之,使差错控制在所能允许的尽可能小的范围内,这就是差错控制过程,也是数据链路层的主要功能之一。接收方通过对差错编码(奇偶校验码或CRC码)的检查,可以判定一帧在传输过程中是否发生了差错。一旦发现差错,一般可以采用反馈重发的方法来纠正。这就要求接受方收完一帧后,向发送方反柜一个接收是否正确的信息,使发送方据此做出是否需要重新发送的决定。发送方仅当收到接收方以正确接收的反馈信号后才能认为该帧已经正确发送完毕,否则需要重发直至正确为止。物理信道的突发噪声可能完全“淹没”一帧,即使得整个数据帧或反馈信息帧丢失,这将导致发送方永远收不到接受方发来的信息,从而使传输过程停滞。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通常引入计时器(Timer)来限定接收方发回方反柜消息的时间间隔,当发送方发送一帧的同时也启动计时器,若在限定时间间隔内未能收到接收方的反柜信息,即计时器超时(Timeout),则可认为传出的帧以出错或丢失,就要重新发送。由于同一帧数据可能被重复发送多次,就可能引起接收方多次收到同一帧并将其递交给网络层的危险。为了防止防止发生这种危险,可以采用对发送。数据链路层和传输层的区别是什么? 数据链路层和传输层的主要区别是:他们的功能和作用不一样。数据链路层负责建立和管理节点间的链路。主要功能是通过各种控制协议,将有差错的物理信道变为无差错的、能可靠传输数据针的数据链路。传输层是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的接口和桥梁。主要任务是:向用户提供可靠的端到端的差错和流量控制,保证报文的正确传输。另外传输层的环境比数据链路层的环境要复杂得多。这是由于传输层的环境是两个主机以整个子网为通信信道进行通信,并且传输的数据是报文。而数据链路层的环境是两个分组交换结点直接通过一7a64e59b9ee7ad9431333431353365条物理信道进行通信。传输的数据是信息帧。扩展资料:传输层的基本功能:1、分割与重组数据。2、按端口号寻址。3、连接管理。4、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纠错的功能。数据链路层的基本功能:1、链路连接的建立,拆除,分离。2、帧定界和帧同步。链路层的数据传输单元是帧,协议不同,帧的长短和界面也有差别,但无论如何必须对帧进行定界。3、顺序控制,指对帧的收发顺序的控制。4、差错检测和恢复。还有链路标识,流量控制等等。差错检测多用方阵码校验和循环码校验来检测信道上数据的误码,而帧丢失等用序号检测。各种错误的恢复。停等式差错控制方法的基本原理 1.差错控制2113的原理纠错编码之所以具有5261检错和纠错能力,是因为4102在信息码之外附加了1653监督码,即码的检错和纠错能力是用信息量的冗余度来换取的。加入监督码越多,码的检错、纠错能力越强,但信息传输效率下降也越多。在纠错编码中将信息传输效率也称为编码效率,定义为2.汉明距离与检错和纠错能力的关系(1)几个概念码长:码组或码字中编码的总位数为码组的长度。码重:码组中非零码元的数目为码组的重量。例如“11010”的码长为5,码重为3。码距:两个等长码组中对应码位上具有不同二进制码的数目称为码距。例如:码组1 11010码组2 01101码距:d0=4汉明距离:在一种编码中,任意两个许用码组间距离的最小值,称为这一编码的汉明距离,以dmin表示。(2)汉明距离与检错和纠错能力的关系a)为了检测e位错码,要求最小码距b)为了检测t位错码,要求最小码距c)为了纠正t位错码,同时检测e(e>;t)个错码,要求最小码距显然,要想纠错和检测,就必须增加码距,只有保证最小汉明距离符合上面三个公式的要求,才能具有检测或纠错能力。如何保证满足要求呢?一般方法是:按照某种规律对原来的码组(信息码组)添加一些新的码元,这些码元称为“监督码元”。作用。为什么路由器发现ip数据报的校验和有差错时只能丢弃而不是向源节点发送icmp报文 当路由器收到了一个IP数据报,先对其首部进行校验,若发现存在错误,则抛弃该IP数据报,并向源主机发送ICMP(因特网控制报文协议)差错报告报文。差错控制方法? 最常用的差错控制方法有奇偶校验法、循环冗余校验法和汉明码等。这些方法用于识别数据是否发生传输错误,并且可以启动校正措施,或者舍弃传输发生错误的数据,要求重新传输。当收到tcp报文段发现其校验和有差错时,运输层采取了什么措施 目前,支持TCP/IP的主流的系统,当检测到接收数据有错误时(采用CRC校验),都会采取直接丢弃出错的数据,发送端等待接收端的确认超时后,会自动重发该数据包。也可以在设计时,接收端再次确认上一个数据包,发送端面会立即重发出错的数据。单独的CRC校验不能纠错,不过可以配合特殊的电路实现纠错,这在一些传输可靠性不高的情况下,也是研究的重点,例如基于微波、卫星、或近期的无线网络等,相关的论文在学术里也有收录,可以参考一下:IP层为什么不对数据进行差错校验? 因为网络层是“尽最大努力完整的传输数据包”,差错检测已由数据链路层实现,IP层没必要再进行一次校验。优点就是,因为不负责差错检测和纠错,所以可获得较高的传输性能。缺点就是,因为IP层不负责差错检测,那么错误检测只能在传输层或应用层被发现,使纠正错误的时间增加了。试想一下,如果两台PC跨INTERNET通信,之间隔了很多台路由器,PC1给PC2发了个数据包,到达第一台路由器后,在转发的过程中,数据包发生了错误:1-因为IP层不做差错校验,所以第2台路由器通过广域网协议(HDLC、PPP等)收到数据后,只要数据链路层正常,它就无法得知收到的IP包是否正确,错误就会这么传递下去,至到PC2才被发现。2-如果IP可以实现差错校验的功能,那么到了第2台路由器时,路由器2就不会再继续发错误包了,错误就会终止。不过现在网络传输的误码率都极低,所以IP层没必要再做一次校验!

#tcp协议#路由#传输层#通信#数据校验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