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色受想行识之五蕴分别指什么? 色受想行识在佛教中称为五蕴,6261696475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431373230蕴为积聚之义,五蕴是构成一切存在的基础。第一,色蕴。色为变碍义。佛教中色法的范围很广,指有形质而互为障碍而又在彼此的因缘中不断变坏的东西,泛指一切有形可感的存在或者想象为可感的存在,犹如现在说的物质。色法基本构成是四大,即地界、水界、火界、风界。四大不单指自然界地水火风四种物质,而是抽象性很强的概念。“云何四大种?谓地界、水界、火界、风界。此复云何?谓地坚性,水湿性,火暖性,风轻动性。界者,能持自性所造色故。(《大乘广五蕴论》)佛教的四大不是不可变的实体性的物质元素,而多指一切物质存在的四种性质,每个物体里都有四大,水里也有地火风大。地大性坚,支持万物;水大性湿,收摄万物;火大性暖,调熟万物;四风大性动,生长万物。佛教认为四大本空,故能相互融摄,造成一切色法,而以性质偏强的一大来命名。四大所造色中,表现其各自强势体用莫过于自然界的地水火风四类现象。第二,受蕴。受为领纳义。把对境所触领纳于心,生起对物的感觉,同时生起苦、乐、不苦不乐等感受。受蕴是感受的积聚。在受蕴的驱动下,人们本能地厌苦求乐,顺则爱而取。
色蕴和受蕴的解释(具体问题看补充)1 色蕴是外在于人的还是内在于人的.如果色蕴是外在于人的,那么蕴本身是累积的意思,色蕴怎么累积的.如果色蕴是内在于人的,那么蕴本身是累积的意思,色蕴是否就是指对色的知觉在人之内的累积(即外尘),而色指外在于人的四大而成的东西(包括人体本身).2 五识和色受两蕴的对应关系是什么.五识各对应色、受两蕴,还是某几识对应色,某几识对应受.3 想蕴对应的是法尘.色尘和法尘是
佛教中的蕴处界为何而立?如何区分?彼此是什么关系? ?www.zhihu.com 二、如何区分(蕴界处)?五蕴:色受想行识 十二处:根、尘二组: 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 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十八界:。
想蕴和识蕴的区别是什么? 65 人赞同了该回答 以我多年的经验观察,题主不仅仅是想问想蕴和识蕴的区别,可能连带色蕴、受蕴、行蕴,也应该有模糊和不清楚。下载链接:http:// pan.baidu.com/s/1hqhhp1 U
佛教中的苦谛 怨憎会 爱别离 求不得 五取蕴各是什么意思?
佛教的五蕴是哪五有蕴啊?四大又指什么? 五蕴是色、受2113、想、行、识。色蕴是物质这方面5261,一切万物,凡眼所见4102,耳所闻,鼻1653所嗅,舌所尝、身所觉,以及意所想到的东西都是色蕴。受蕴,例如,我们现在看见了风扇,看见有一个东西,这个就是色蕴,我们一看,脑子就有所领受,内心生起一种领纳的作用,来领纳乐境(乐受)、苦境(苦受)及不苦不乐境(舍受)。想蕴就是种种思想,当内心与外境接触时所引起的思想活动,如了解、联想、综合与分析。而我们这个想是念念不断的,念念迁流就是行蕴。识蕴是我们能够了别、认识,例如上述风扇转动发声,人最初只听到声音,随即知道是声音,这是耳识;同时传达到意,能分别了知这是风扇转动所发的声音,这就是意识;意识是了别,这个了别的念头相续不断,似水长流,前浪后浪滚滚不停就叫作行蕴。所以行蕴以迁流为义。至于受蕴,当听悦耳顺心之声就欢喜,听到刺耳违心的声音则烦恼,所以它以领受为义。受想行识四蕴属于心的,因为心、身两方面,心上的障碍更多。所以五蕴里,四个说的都是心,都是精神方面的,只有一个色蕴是有关物质方面的。五蕴都遮盖我们本性,是妙明真心的障碍。请问四大是什么 是四大佛教名山 还是四大天王 四大菩萨?
在线佛教词典怎么解答“蕴处界” 《佛学大词典》:蕴处界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略称。旧译阴入界,或作阴界入。通称为三科。为诸法分类之名目。有关于三科之由来,据俱舍论卷一载,系为有情之愚、根、乐等而分别说蕴处界三科。愚,或愚于心所、色法,或愚于色心二法,为愚于心所者说五蕴,为愚于色法者说十二处,为愚于色心二法者说十八界;根有利根、中根、钝根,为利根说五蕴,为中根说十二处,为钝根说十八界;有情之乐欲亦有略、中、广三种,为欲略说者说五蕴、为欲中说者说十二处,为欲广说者说十八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