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溶液一定呈中性的是

2020-07-17知识3

下列溶液一定呈中性的是(  ) 考点:溶液pH的定义 离子积常数专题:电离平衡与溶液的pH专题分析:A、将酸加水稀释得到的仍然是酸溶液;B、c(H+)=1.0×10-7mol/L的溶液不一定是中性溶液;C、c(H+)=c(OH-),说明溶液为中性;D、非电解质溶于水得到的溶液不一定是中性,如二氧化碳、氨气等.A、将pH=5的盐酸稀释100倍所得溶液仍然是酸性溶液,故A错误;B、c(H+)=1.0×10-7mol/L的溶液不一定是中性溶液,必须在常温下才成立,故B错误;C、只要是c(H+)=c(OH-),则溶液为中性,故C正确;D、非电解质溶于水得到的溶液不一定是中性,如二氧化碳溶于水得到碳酸显酸性,氨气溶于水溶液显示碱性,故D错误.故选C.判断溶液酸碱性的方法是比较溶液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浓度的大小,注意知识的归纳和整理是关键,难度不大.下列溶液一定呈中性的是(  ) A.使石蕊试液呈紫色的溶液,常温下溶液显酸性,故A错误;B.氢离子浓度和氢氧根离子浓度的相对大小是判断溶液的酸碱性的依据,所以c(H+)=c(OH-)的溶液一定呈中性,故B正确;C.盐溶液的PH可以是中性如NaCl,酸性如AlCl3,或碱性如Na2CO3,故C错误;D.常温下,水的离子积Kw=1×10-14,所以pH,溶液呈酸性;pH=7,溶液呈中性;pH>7,溶液呈碱性.Kw受温度影响,水的电离是吸热的,温度越高Kw越大,如100℃时,水的离子积常数是10-12,当PH=6时溶液呈中性,当pH=7时溶液呈碱性,该选项中c(H+)=10-7mol/L溶液,不一定是在常温下,溶液中c(H+)、c(OH-)不一定相等,故D错误;故选B.下列溶液一定呈中性的是( ) 例如由1mol强酸硫酸和1mol强碱氢氧化钠等物质的量反应,硫酸过量,制得的溶液呈酸性,所以“由强酸、强碱等物质的量反应制得的溶液是中性”说法错误!为什么说溶液一定是呈电中性? 质子带+电,电子带-电,质子数=电子数,所以原子呈中性电,所以分子也是呈中性电,分子构成物质,物质一定呈中性电下列溶液一定呈中性的是( ) 解:,的溶液不一定呈中性,如时,水的离子积常数是,当时溶液呈中性,当时溶液呈碱性,故错误.,的溶液中,碳酸根离子水解,溶液呈碱性,故错误;的溶液,溶液的,如所分析,溶液不一定成PH=7的溶液一定呈中性吗 不一定。PH=7只有在溶液处于室温25c的情况下才代表溶液呈中性。随着温度升高,水的离子积常数Kw=c(H+)×c(OH—)变大。因此在大于25c时,中性溶液的PH(c(H+)升高)。而小于25C时,中性溶液的PH>7(c(H+))减小)。下列溶液一定呈中性的是 【分析】溶液呈中性的根本标志是:。当pH=7时,只说明,当温度升高时,中性溶液中的,即pH7,A错误;等物质的量的强酸与强碱,由于它们所含的和的物质的量未知,因此无法判断它们混合后溶液的酸碱性,C错误;非电解质只是它本身不能直接电离产生离子,当它溶于水时可能与水反应生成能电离的物质,使溶液显酸性或碱性,D错误。故选B。判断溶液是否呈中性,关键是看溶液中与的相对大小,而pH=7或的这一标准仅适用于常温下的判断。溶液一定呈中性的是 只要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浓度相等就是中性PH等于7不一定是中性(这个很重要)酸碱完全中和时,溶液一定呈中性。这句话为什么错了? 如果是强酸与强碱完全中和,这句话是对的。如果是强酸和弱碱或强碱和弱酸完全中和,这句话就错了。比如醋酸与氢氧化钠完全中和,此时溶液中只有醋酸钠,而醋酸钠是强碱弱酸盐,显碱性,所以错误。扩展资料:一、中和反应原理溶于水后在水中被电离成自由移动的阴离子和阳离子。例如HCl被电离成氢离子(H+)和氯离子(Cl-),而NaOH被电离成钠离子(Na+)和氢氧根离子(OH-)。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极难被电离的水,所以溶液中剩下的是钠离子和氯离子。钠离子和氯离子在溶液中依然处于被电离的状态并不结合。但是生成物是NaCl。所以中和反应的实质就是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二、实际应用(1)土壤的酸碱性。在土壤里,由于有机物在分解的过程中会生成有机酸,矿物的风化也可能产生酸性物质,空气污染造成酸雨,也会导致一些地方的土壤呈酸性,这些都不利于作物的生长。施用适量的碱,能中和土壤里的酸性物质,使土壤适合作物生长,并促进微生物的繁殖。土壤中的钙离子增加后,能促使土壤胶体凝结,有利于形成团粒,同时又可供给植物生长所需的钙元素。(2)处理工厂废水。厂里的废水常呈现酸性或碱性,若直接排放将会造成水污染,所以需进行一系列的处理。碱性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