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严打高校就业率造假,才能更好“精准帮扶”

2020-07-24新闻10

要想让精准帮扶未就业毕业生的举措真正落地,打击高校就业率造假还需持续深入。

由于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就业率造假问题也显得尤为突出。

近日,《法制日报》记者调查发现,不少高校存在以各种硬性或软性条件要求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的现象。某高校毕业生透露,如果自己不签就业协议,学校就不发报到证。有的毕业生不得已托关系、找门路,签订假的就业协议,而有的人还在网上购买就业证明。记者又随机咨询几个网店后发现,开具就业协议、第三方协议等证明的章,价格平均在80元至120元。

此前,教育部办公厅曾下发通知,要求各高校不准以任何方式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不准以户档托管为由劝说毕业生签订虚假就业协议,不准将毕业生顶岗实习、见习证明材料作为就业证明材料。

而从记者的调查看,虽然在教育部的强力干预下,就业造假之风得到很大程度遏制,但这样的造假现象并未禁绝。一些高校仍然在顶风作案,采取各种软硬兼施的办法,迫使学生造假,以维持高校就业率的光鲜数字。

就业造假的病根难除,不仅使得一些高校的就业率存在很大注水成分,影响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此外,它更对眼下的就业工作,造成极大的干扰。

人社部7月21日表示,对目前还没有就业的毕业生,将采取建立实名清单、强化岗位落实、强化创业创新、强化招聘服务、强化培训见习五项措施,进行帮扶。

这样的帮扶,对于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而言,无疑是一场及时雨,对于稳定就业市场至为关键。然而,倘若高校为了着急提高就业率就造假让学生签协议,就业数据出现失真,那将意味着,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会被纳入到帮扶的范畴内,从而失去了这一宝贵机会。如此一来,帮扶的精准性难免要打个折扣。

因而,要想让帮扶未就业毕业生的举措真正落地,打击就业率造假还需持续深入。不仅要加大对高校就业工作的抽查,也要畅通学生举报渠道,激活社会监督,从而最大限度压缩就业造假的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人社部此次在对未就业毕业生的帮扶中,专门有一项实名清单的工作,要求加强教育与人社部门信息衔接、部署街道社区走访摸排、畅通服务登记渠道等,建立未就业毕业生实名服务清单。可以看到,这样的实名清单,既是人性化服务的举措,同时也是遏制就业造假的有力抓手。通过实名清单,可以让就业造假的治理,能够下沉到社区,让造假行为无处遁形,从而倒逼高校就业工作的规范。

就业率造假,关乎学生切身利益,关乎高校诚信,绝不可容忍。高校固然是就业率造假的始作俑者,应当拿出更严格的监管措施,但与此同时,就业造假的治理,也不能囿于高校自身,而需要拿出更多社会化的措施。包括加大对网络电商参与就业造假的打击,包括做好社区走访工作和实名管理,等等。如此一来,就业造假的治理才能更彻底,并为就业的“精准帮扶”打下坚实基础,我们才能实现全流程、全方位促进毕业生就业。

#毕业生就业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