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山海经》开篇第一山,看起来平平无奇的招摇之山

2020-07-24新闻11

原文:“南山经之首曰?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馀,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榖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丽麂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疾。”

《山海经》整体上的篇章结构和我们通常的方位展开顺序不一样,我们习惯的是东南西北这个顺序,而《山海经》则是南西北东这样转了一圈。有些学者指出《山海经》可能是古代南方地区人们所作,故而以南方为首。但是后世学者考察了很多典籍,并没有发现与此类似的顺序,所以可信度不高。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了解它,《山海经》本就突出一个“怪”,结构上独树一帜也很正常。

前些时间我有写过一些介绍《山海经》里面异兽的文章,后来觉得写着挺凌乱,也不成体系。所以想干脆就以每个地区为中心重新进行一个介绍,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将每一个地方的历史、地理、文化、交通、民俗、神话等等综合起来,大家阅读也会更加直观。

?山是南方第一条山系,而招摇山又是?山中的第一座山。王崇庆曾在《释义》中提到,南山经开篇这座山既叫?山,又叫招摇山,实际上是一山两名,或者是两山相并。但是我觉得这种说法不太靠谱,我所理解为?山应该是我们现在认为的一条山脉,沿着一个方向延伸,有脉状也有起伏。而招摇之山可以理解为其中一个山峰,一条山脉有众多山峰,所以?山整个山系里面也包含了很多山。比方说西岳华山,属于秦岭山系,这样看来可以说得通,我们也便于理解。

招摇山作为“山海经第一山”重要程度可想而知,它对于我们对整个山海经山系定位非常重要。八十年代,我国曾召开过一次全国性的山海经学术研讨会,经过论证,对于招摇山的现今位置有四种说法:一是岷山;二是雅鲁藏布江源头的狼阡喀巴布山;三指今广东连县;四即今广西兴安县的猫儿山。其中第四种说法最为可信,也是多数学者所赞同的。当然几千年来沧海桑田,其中变化也很多,我们不一定非要在现在的地图上把《山海经》里面的山河标注出来,我其实更愿意将它作为一部奇书,一部旅游、哲学、美学、宗教、历史、地理、天文、气象、医药、动物、植物、矿物、民俗学、民族学、地质学、海洋学、心理学、人类学等等方面的百科全书来阅读。

招摇山在西海岸边,首先这里的西海肯定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大海,在古时候称湖泊为海也是正常的。而广西猫儿山附近没有海,也没有湖泊,我爬楼梯用谷歌地球看了下猫儿山周边的地形,山的确高,但是猫儿山两侧有盆地,我推测在以前这里可能是湖泊。毕竟此处的地形条件有作为招摇山的可能。并且可能性还挺大的。

这座山上桂树多,桂叶像枇杷,长两尺多一点,味道略苦,花是白色。原文提到“多金玉”,这个金并不是黄金,而是金属,玉则是漂亮的石头。山间还有一种草,外形像韭菜,开着青色的花,这草叫做祝馀。吃了不会饿,这话有点多余,吃了当然不会饿啊,不然为什么要吃。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面提到过这种草,就说到形状像韭菜,他将其命名为山韭。

山上还有一种树木,形状像构树,但是是黑色的纹理,它开出的花会发光并且强度还不低,能照亮周围,这种树名字叫迷榖。榖(音同古)其实就是构树,构树为为落叶乔木,高10 - 20米高,为强阳性树种,适应性特强,抗逆性强。李时珍记载过这种树木,味甘性寒无毒,能治阳痿水肿,益气生肌名目。而招摇山上的迷榖前面多了一个迷字,书上的意思是将它平佩戴在身上就不会迷失方向。但是我觉得好像这个东西跟迷不迷失方向似乎关系不大。我认为原文所说的“佩之不迷”有可能是一种提神醒脑的东西,比如迷榖的气味很酸爽,或者有驱虫的功效,大家都知道在一些大山深处,有可能有瘴气,或者一些蛇虫鼠蚁。把迷榖带在身上就能提神醒脑,驱除虫蚁。

山中还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猿猴,不过耳朵是白色,既能匍匐前进也能如人一般直立行走,名叫狌狌,吃了狌狌的肉就跑得快。先不说狌狌是个什么动物,《山海经》描述万物的时候,常用另一个参照物来形容。我们要想知道狌狌是什么,那么就要先弄明白“禺”是何物。

禺,是一种猴。居住在树上,其形状如猿,白面黑颊,多胡须而毛彩斑斓。尾长过身,它的末端有分叉,雨天则用叉塞住鼻孔。爱群行,老的在前,少的在后。吃食相互推让,相爱而居,相聚而生,相赴而死。所以古人用“仁兽”来形容它。《南州异物志》载:“交州有果然兽,其名自呼。状大于猿,其体不过三尺,而尾长过头。”人若捕住一只,则会引起它们成群地啼叫追赴,即使被杀也不离开。称它为果然,是取其必然来追之义。

有点失望,开篇第一山的动物对于我们来说太普通了。不过没关系,《山海经》的广大作者们只是循序渐进而已,越到后面就越科幻。狌狌说直白点就是一种白耳猴子,特点有可能是行动迅速。我思考了下,这种猿猴应该体型不大,这样才符合身手灵敏的形象。我在网上查了下比较类似的,一种名为白耳绒猴的灵长类动物跟狌狌的形象比较像。不过比较离谱的是,它的原产地在巴西那边,这就不好解释了!我也不打算解释,放个图片大家自己体会。

招摇山是丽麂水的源头,丽麂是南方一条古水的名字,“麂”并不是你看到这个字,把下面的“几”换成“旨”就是它的正确写法,不过输入法不支持,打不出来哦。丽麂自东向西流向西海。这条河,不对,我觉得称他为溪水是不是更合适一点。本来招摇山就在西海旁,而丽麂最多算是上山流下到西海的一条溪流,就算不止如此,那么也不会是太大的河。

水中有许多叫做育沛的东西,人如果把它佩戴在身上就不会生蛊胀病。育沛是什么?我告诉你,育沛必是琥珀。第一,育沛与琥珀读音相近。第二,琥珀产于海岸,丽麂水注入西海。有理有据!当然这不是我说的,这是地质学家章鸿钊先生的观点。育沛与琥珀读音涉及到上古汉语一些发音,我不专业,这一点不评价。不过第二点有点商榷,西海并非真正的海洋,再一个考古至今还未发现先秦的琥珀制品,汉唐时期也只有北方有使用琥珀的实证。三星堆曾经出土过琥珀饰品,不过确认为贸易所得,南方当时并未有产出。所以育沛恐怕不是琥珀,大概率是水生植物。

招摇山具体情况介绍得差不多了,其中我自己观点肯定或多或少会有错误,欢迎大家讨论指正。喜欢的哥哥姐姐们关注一下,后面还有更多山川异兽等哥哥姐姐们品鉴。

#名著典籍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