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河南省核酸检测医疗队:延续援京检测经验 创新工作法援乌

2020-07-24新闻10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讯(记者梁淑芳)“昨天16时进舱一直检测到了快22时,在援助北京时开创的‘晶菲奇’工作法也算运用到了乌鲁木齐的检测中了。”23日,在电话里,河南省核酸检测医疗队副队长谢奇如是说。

7月22日一天检测突破了5万人份——这是新疆和河南的白衣战士们携手完成的“成绩单”。

谢奇今年32岁,是河南省人民医院病理科博士,也是创立“晶菲奇”工作法中的一员。

7月19日,圆满完成援助北京任务,刚结束集中隔离的河南省核酸医疗队队长、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孔祥东和副队长谢奇再次逆行出征,与18名队员踏上了新疆的征程。

“距离援京隔离结束不到6小时,我们就坐上了飞机。”孔祥东说。

说起“晶菲奇”工作法,谢奇解释说,当时在支援北京时,自己和来自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晶晶、万菲菲在实验过程中随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就核酸制备环节总结出的流程优化方案,通过流程的无缝衔接使得检测设备使用效率最大化。

“在日常工作中,其他四组每次能完成360-450例标本,而晶菲奇组合每次能完成630例标本。” 孔祥东说,高效的工作模式在全队推广。

最快纪录是3人提取核酸184样本/小时,4416样本/天。孔祥东说,来到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后,同样利用现有的核酸提取仪器,做到了承上启下,无缝对接,大大提高了核酸检测通量。

当前,来自河南省核酸检测医疗队的19名队员和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13名队员分为5组, 24小时不间断轮换,保证了医院核酸检测点检测工作24小时不停歇。

作为混编成员的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检验医师孙倩深有体会。 她说,实验室分为三个区域,样本经二区制备后再通过传递窗拿到扩增区进行上机扩增。在工作中,实行补位不缺位制度,这为队员间紧密合作,精诚团结打下扎实的基础。

谢奇从传递窗里拿到经过专门渠道送来的装有咽拭子样本的密封罐,将密封罐底部、传递窗内部以及碰到密封罐后所有的地方进行消毒,再打开罐子取出样本。随后,拿出样本进入二区里面的生物安全柜,对样本进行编号。

完成后,来自郑州市中心医院的马雪涵和阜外华中医院的胡艳辉再用加样枪对样本进行核酸,谢奇负责三家不同核酸提取仪的上机,马雪涵和胡艳辉将核酸加入到PCR反应液中,这一步最关键的是防止样本间交叉污染,到此,最需集中精力的工作基本完成。

此外,利用等机器的间隙,小组成员找上一小组需要复查的标本,整理实验所产生的医疗垃圾以及为下一小组的标本进行编号。

谢奇说,秘诀就是要算好不同核酸提取仪器的工作时间,尽最大可能地做到让人等仪器,而不是仪器等人,分秒必争,无缝连接。

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乌鲁木齐儿童医院)检验科主任张文利说,医疗队携带五台核酸提取仪、两台125公斤的恒温箱,还有五台荧光定量PCR仪等精密仪器设备和2万多份核酸检测试剂及耗材,这真是及时雨。

“我们肩负的任务是尽快完成30万人份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 孔祥东说,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抢抓时间,用最快的速度完成核酸检测,帮助新疆早日战胜疫情。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