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中需要更多的是理性思维(逻辑思维)还是感性思维(形象思维)?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我看来,根据一般的讨论与交流,理性思维不等于逻辑思维,感性思维也不等于形象思维。理性与感性的这组对应(如果不这么对应,各自或许还指代其它的。
人学的思维哲学 在本体论上唯物唯心实质是没有本质区别,只是概念问题,都是绝对一元论,僵化。只有在认识论中唯物与唯心才有意义,而主观唯心恰恰是人学的方法论,客观唯物恰恰是科学的方法论,人学与科学统一于人,在人不断向内反求诸己,向外主客体一致性探险中不断提高认识,不断跳出固有偏执,在人学与科学的来回碰撞中不断彼此前进,人学引导科学价值观,科学支持拓展人学理念,而活人将引导科学与人学不断发展,人学与科学联动性归一于人。矛盾论往往将暂时的人的理解当作真实存在,实际发展一段时间,发现从前理解的矛盾原来是自己认识的肤浅所导致,所以三点论的价值在于能融合唯物与唯心于一体,通过唯物不断正,通过唯心不断反,进而正反合,完成一个新的认识高度,而人便是这个认识过程的主体,所以三点论恰恰是人学的逻辑特制,我们既需要实证,也需要理性反思,单独依靠哪点都是教条的一点论,只谈他们的先后关系那是两点论,两者都谈,谈他们彼此联动归一互动的正反合认识动态阶段才是三点论。世间一切学问归根结底都是人看世界的学问,均是指月之指,绝对性孕育于具体相对性之中,脱离具体相对性的绝对性只能谈变动,而不能谈价值,因为脱离具体相对性参照体系的。
学哲学的人和一般人相比有什么不同? 学哲学的人和一般人相比有什么不同呢?答:一,因为学哲学的人学过哲学,一般人没学过哲学。二,学过哲学的人普遍都怕老婆,比如“河东狮吼”这个词汇就是取材于哲学家。三,学过哲学并成为了哲学家的人,普遍性的命不好,无论是老苏、老柏、老亚等人的结果都不怎么好。四,哲学家大多是精神异常的人,言行举止与社会相悖。五,哲学家爱深邃,说的话大多老百姓听不懂。六,这个世界最不缺的就是哲学家和政治家,他们靠灌输思想和忽悠观念而活着,把好奇称之为探索,都是靠着三寸不烂之舌存在于世。七,“哲学”一词不是中国人发明的,所以,中国有思想家和政治家,但没有哲学家。八,哲学是浩瀚的宇宙,是接近于玄学的东西,脱离了科学验证,哲学就有如诗人一样,是个神经病患者。
哲学上对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定义从何而来?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在对思维进行分类时,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分类经常被提及,曾经看到过一些论文上说这是认知心理学从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