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大多数人误解了“倾听”,以为那是一件与生俱来的本事

2020-07-23新闻10

原标题:大多数人误解了“倾听”,以为那是一件与生俱来的本事

(一)

我没进公关行业之前,曾经有一段时间浪迹于北京的富人圈,主要服务于富豪们的太太。不不不,不是你想象中那样,超超的贞操和尊严都在。怎么说呢,当时我们做了一系列针对这些有钱太太的课程,主要目的是为了排解她们人生中的虚无感。

现在大家都知道“知识付费”,当时我们搞的那个你可以理解为“灵魂付费”,可以说是非常通真达灵了。

如果你还是理解不了的话,可以把我们的课程想象成为某种收费更贵的“灵修班”或“禅修班”,当然这类的“禅修班”现在依然也很火。

客户以中年女性居多,偶尔也会有妻子拽着丈夫来参加的。家境都异常殷实,普通家庭的太太决计不会花上万块在周末上两堂课。

对于她们而言,钱早已经挣够了,恨不得几辈子都花不完,子女们多在国外念书,老公基本上常年飞在天上,有时候半个月也见不了一次面。伴随她们奢侈日常的,其实只有大段大段的寂寥时光,所以很多人心理上都处于某种虚空的状态。

其中有一堂课非常特别,老师要求必须是夫妻二人同时来参加,如果有任何一方来不了,那另外的人也不必来上课了,这堂课的主题是亲密关系之间的沟通。

出乎我们的意料,当天竟然来了 8对夫妻。

老师并没有直接开讲,而是先让这些夫妻分别做一个小游戏。游戏并不复杂,只是让大家先将自己家庭里,目前正面临的最大问题写下来,然后让夫妻二人经过 15分钟的讨论,现场做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决策。

显然,大部分人都试图在众人面前,展示和另一半融洽的关系,但他们很快就掩饰不住自己家庭真实的一面,讨论很快就从窃窃私语变成嘈杂,最后有几对夫妻,因为互相说服不了对方,显然已经升级为争吵了。

游戏做的非常失败,现场没有一对夫妻就重大问题的决策达成共识。

老师看着满屋子涨红了脸的“辩手”,说这些困扰了你们各自家庭很长时间的重大问题,我原本也不指望通过十几分钟的现场讨论,各位就能达成共识,我想指出的是各位普遍存在的问题:

你们都在忙着发出自己的声音,以至于根本听不清彼此之间真正的意图,在这样的情况下,寻求共识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堂课我记忆犹新,在一堂讲亲密关系应该如何“沟通”的课程中,这位老师却一直在强调“听”,而不是“说”。

是啊,人们总是试图更多地表达,而不习惯于倾听。

这个时代太快,太浮躁。每一个人都忙着表达自我,在沟通这件事情上,所有人都在教你如何说话,机场的书店里摆着满满的《演讲与口才》《高效沟通》《说话的艺术》,屏幕上放着成功者的演讲集锦。

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忽略了倾听的力量和其中饱含的情感脉络。

大家都习惯用更热切的眼神,用更生动的词语,试图让对方明白自己的心意,不过,他们有时候连自己的声音都会感到陌生,因为过于聒噪的表达淤塞了彼此的耳朵。

所以,我常常觉得:

在这个嘈杂的时代,一个人学会如何“听”,远远要比学会如何“说”来的更为艰难和有益。

(二)

据说,一个人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最后消失的感官能力就是听觉。

在一生的弥留之际,身体逐渐僵硬,肌肉早已松弛,在很早之前味觉就已消散,你甚至记不清楚最后一顿正餐的滋味,眼皮重的像一扇铁幕,无论如何你也再难睁开,再难看一眼这最后的尘世和你的心爱之人。但是好在,你还可以听到,你还可以听见爱人慌张的询问,还可以听到孩子们悲痛的哭泣,还可以听见亲友对你最后的告别……

有些将逝之人,在彻底离开之前眼角会滑下泪水,这泪水中,藏着他对世界最深情的倾诉,同时也成为最晦涩的遗言——不同的人能从这滴泪的“倾诉”中,听到不同的声音。

有的人听到不舍,有的人听到决绝,有的人听到欢喜,有的人听到愤怒,有的人听到圆满,也有的人听到遗憾……

你瞧,同样的介质,在不同人的脑中,却可以碰撞出不同的声响。这就是我想表达的关键:

大多数人误解了“倾听”,他们错误地以为“倾听”是一件与生俱来的本事,无需练习就能掌握。

但实际上,人们总是将自己的耐心和忍受当做倾听的关键,可他们自始至终,根本就没有听进去别人所说的话,很多时候,他们只是试图表现出自己富有耐心和高情商的一面罢了。

在常见的所谓倾听场景中,倾听者总是免不了要加入到事件的探讨和评判之中。

真正的倾听之所以显得很难,就是因为需要完全放弃自己的立场,完全融入到对方的世界中,感受到对方的情绪,无论这种情绪在你自己原本的立场上,显得多么可笑或可鄙。

我们的耳朵中,常常装着自己的情绪和欲 念。所以,我们听不见彼此的声音。

尤其是在一段感情中,常常是两个人走到最后,说出一句一模一样的话:

Ta根本就不理解我!

太多的感情,流逝在言语中,流逝在复杂的眼神中,流逝在双方早已被“自我”牢牢占领的耳朵中。

其实,除了言语和目光,很多时候,我们能够感受到别人的关爱,往往是因为他选择不说话,选择倾听,而不是夹杂着自我判断的言语和引导。

而且,你有没有发现,如果你回忆一下,会发现声音真是一个奇异的符号——我们常常忘记自己曾经说过哪些动人的情话,但是我们将永远记着,某一天,某个瞬间,某个人对你说的那一句,温暖而又打动人心的话。

可能只有短短几个字:

我还在!

别担心!

良性的!

人还活着!

常回来看看!

我一直在找你!

他对你还好吗?

……

(三)

感情常常需要建立在某种仪式感上面,其实,仪式感本身并不温暖,只不过是人们赋予了它某种或温暖或浪漫或庄严的象征。

我们常常会因为看到某件东西,某个场景而突然想起某个人。我们也会因为一个声音,一首歌,突然陷入到一场温暖的往昔时光中。

很多时候,两个人之间情感的纽带,也可以通过一段温暖的“倾听”来实现。

很多时候,心灵的沟通往往不是通过言语来实现的,而是通过闭嘴和耳朵来实现的。

有些声音就像一个坐标一样,“叮”的一声就立在你的记忆之中,任时光砥砺而不会消散。

在一段共同的,温暖的倾听中,两个人静下心来,我们可以听到彼此希冀,听到人间烟火……

多年之后,当同样的背景音,同样的歌曲再次响起,你会听到那记忆中“叮”的一声。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