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史记中记载的平原君赵胜和手下的一段对话,讲的是赵胜手下劝谏赵胜将自己后宫的美娇娘献出,以此鼓舞士气的事情。
春秋末年,赵、韩、魏三家分晋,拉开了战国时代的序幕,也标志着战争进入了下一个阶段。如果说春秋时期的战争,主题是争霸,那么战国时期战争的主题,则变成了吞并。
因此,在经历过一番角逐以后,战国就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那就是七国鼎立,也就是所谓的战国七雄。
然而,这样的局面没有维持多久,很快就被一个国家打破了,那就是战国七雄之一的秦国。
秦国经历过商鞅变法以后,国力迅速强大,很快就实现了弯道超车,成为了当时最强大的国家。秦国强大到什么程度呢?
秦国强大到其他六个战国七雄国不得不组织数次的合纵联盟运动,来打压它的地步。
只是很可惜,秦国不仅没有衰弱,反而越挫越勇,并逐渐取得了吞并其余六国的强硬实力。而长平之战,就是秦国针对赵国的决定性一战。
长平之战,很多人肯定不陌生。
可以说,在长平之战以后,秦国统一天下的障碍基本已经扫除,剩下的就只是时间问题了。哪怕随后,秦国在邯郸之战中被赵国击败了,也仅仅只能拖延秦国的统一,而不是阻止。
当然了,邯郸之战,赵国联合楚国、魏国击败了秦国的行为,还是很具备战略意义的,至少在当时山东六国的诸侯眼中,还是很有意义的(虽然可能没什么用)。
而邯郸之战中,赵国之所以能够以残破的国力击败秦国,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平原君赵胜的及时醒悟,第二个原因就是魏国和楚国的及时救援。
在这里,我们只讨论第一个原因。
众所周知,长平之战中,赵国之所以卷入这场风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平原君赵胜的“利令智昏”,这个词不是我说的,是司马迁大佬说的。
如果在长平之战以后,有人能够采访一下平原君赵胜,那么我想他最想说的一句话可能就是:现在就是后悔,非常后悔。
这种后悔不是我yy的,而是根据他后面的行为举动推测出来的。
熟悉这段历史的朋友应该知道,长平之战以后,就是邯郸之战,且赵国在长平之战中丧生了四十万士兵,史书中记载赵国当时的情况是:“青壮年皆死”。
那么,问题就来了,赵国以当时的兵力,是如何阻挡秦国的精锐之师的呢?
也许有人会说,有魏国和楚国的援助。
这很对,但是也不对。因为当时不是现代,他们不能坐飞机,也不能坐高铁,赶路全靠走,等他们赶到赵国,至少得好几天吧,在这几天里,“青壮年皆死”的赵国是如何抵御秦国进攻的呢?
这里就轮到平原君赵胜出场了,也就是本文开头的一幕。
事实上,当时的赵国也确实面临这个问题,赵国的兵力太弱,也许凭借着守城的优势,能够守住一会,但是撑不了太久。《史记》中是这样描述这个危机时刻的:
大概意思就是援军没到,赵国恐怕挡不住秦军,已经在商量投降的事情了。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平原君手下的一个名叫李同的人就开始劝谏了:
“平原君,你家里吃的这么好,姬妾还这么多,可怜邯郸城内的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衣服还是破的,你忍心吗?照我说,你就该献出家里的美娇娘,让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并且将家里吃的分给邯郸城中的百姓。百姓们一感恩,还怕他们不感恩吗?”
平原君一听,是这个理,就照做了。
而他这么一做,也让我充分感受到了当时“士为知己者死”的风气。我甚至能够想象出当时平原君这么做以后百姓们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样子。
果不其然,平原君很快就得到了一支数量为三千的敢死队。这只敢死队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和秦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其结果就是“秦军为之卻三十里”。
最后,援军及时赶到,赵国也因此灭受亡国之祸。
不得不说,平原君虽然有点利令智昏,但还是懂得事情轻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