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吗?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灰飞虱、白背飞虱和白带飞虱等传播的一种病毒病,其中以灰飞虱传毒为主。发病稻株明显矮缩,叶片浓绿僵硬,叶背、叶鞘和茎秆出现初为蜡白色,后为黑褐色的来条状不规则突起,这是此病的主要特点。病株分蘖增多,根系发育较差。介体一经染毒,可终生传毒,但不经卵传递。病毒主要在大麦、小麦病株上越冬,也有部分在灰飞虱体内源越冬。第一代灰飞虱在病麦上吸毒后传到稻和玉米上。稻田繁殖的第二、三代灰飞虱,在稻病株上吸毒后在稻、麦间循环传毒。灰飞虱zd不能在玉米上繁殖,因此玉米对病毒传播作用不大。此病的发生程度与灰飞虱发生量及迁移情况密切相关。大麦、小麦发病轻重、毒源多少,决定水稻发病程度。因此,应采取以防治灰飞虱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具体防治方法参见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治。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现与发生概况 2001年,一种新的水稻病毒病在我国广东省阳西县被发现,其症状虽与水稻黑条矮缩病类似,但由于该地区并无水稻黑条矮缩病毒传毒介体(灰飞虱)的分布,且病害症状与水稻黑条矮缩病略有不同,即该感病植株出现高位分蘖及茎节部形成倒生须根。经分子生物学鉴定,此种新型病毒病病原基因组S9、S10两个片段全长核苷酸序列无论在核苷酸组成、末端序列及基因排列上均具斐济病毒特征,但其与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10相应片段核苷酸同一率为80%左右,在当时此病原病毒被认为是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一个新株系或变种。随后周国辉等人通过研究该病原病毒粒体形态、所致水稻细胞病理学特征、自然寄主范围、传毒昆虫种类及其传毒特性、病毒基因组特性及电泳图谱、病毒基因组S9、S10序列后,认为该病毒应为呼肠孤病毒科斐济病毒属第2组的一个新种,暂定名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2002年至2008年期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主要在华南局部地区为害。2009年,湖南、广东、江西等9省(自治区)水稻受害面积超过30万公顷。2010年,受传毒介体多、毒源充足等因素影响,该病发生明显重于2009年。在我国广西、广东、江西、湖南、福建、贵州等。
何谓水稻黑条矮缩病?
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最佳防治适期的选择.为什么 南水稻黑条矮缩病症状:发病症状染病期同异秧苗期病稻株严重矮缩(及株高1/3)能拔节重病株早枯死亡;田初期病稻株明显矮缩(约株高1/2)抽穗或仅抽包颈穗;拔节期病稻株矮缩明显能抽穗穗型、实粒少、粒重轻共同特征:发病稻株叶色深绿部叶叶面见凹凸平皱折(见于叶片基部);病株数节节部倒须根及高节位枝;病株茎秆表面乳白色约1~2 mm瘤状突起(手摸明显粗糙)瘤突呈蜡点状纵向排列条形早期乳白色期褐黑色;病植株根系发达须根少短严重根系呈黄褐色二、发特点 病毒性病害迁飞性害虫白背飞虱高效传毒介体旦获毒终身传毒伹能经卵传毒水稻整育期均侵染苗龄越越易病潜伏期越短;病越早发病越重产量损失越三、防治(1)防治策略:采取抓前期保期抓秧田保田治虫防病策略重点保护水稻秧田本田前期带毒白背飞虱传毒前做预防控制工作(2)农业防治:避免病田附近培育秧苗同要秧田周边进行除草加强秧苗管理偏施氮肥防秧苗绿诱发稻飞虱严重害本田前期已经发病稻田采用掰蘖补栽进行补救减少损失(3)药剂防治:播种前采用吡虫啉、丁硫克百威拌种移栽前施送嫁药做带药田本田前期结合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防治白背飞虱药剂选用吡虫啉、烯啶?吡蚜酮、噻嗪酮、毒死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