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三相电表接反了会怎么样 三相电度表互感器反接

2021-03-09知识4

三相电表 互感器 S1 S2 接反会有什么后果 电表计量会不会超出实际用电量 如果你确定互感抄器的二次线没的接袭错了话2113有以下三种情况:5261 1、一次线路接反:一次4102线路必须从1653P1穿向P2。2、电表有问题:校验电表是否正常,如果电能表被拆过。没有安装正确(电流电压线圈没有装正)也有可能反转。3、用电情况,三相四线制电表,在接线正确且电能表没有问题的情况下,用单相电焊机接380V(接两根火线)使用,经常出现电能表反转情况。更多详情介绍可以看一下浩宁电表网啦~

三相电表接反了会怎么样 三相电度表互感器反接

三相电表接反了会怎么样 三相四线电度表只要火线零线没有颠倒,不会烧毁;这种情况下电度表会反转,计数会成负值;理论上与正转的计数是相同的,但由于表的结构等原因,会增加附加误差,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也是不允许的。

三相四线费控智能电表互感器极性接反会有什么后果

三相四线制电表经互感器接线,S1和S2接反了,会不会影响电能计量? 如果互感器一次侧反穿,二次侧s1、s2必须反接,此时计量的电量是正向电能,电表正走。如果互感器一次侧正穿,二次侧s1、s2反接,此时计量的电量是反向电能,机械表会反走,计量不准确。

三相四线智能电表接互感器如和看出接反 三相四线智能电表接互感器如图:三相电能表接线方式三相电能表按接线方式一般也可分为直接式和互感式两种,按相线可分为三相三线和三相四线两种接线方式。(1)1、4、7端分别为A、B、C相电流CT的次级线圈正向输入,(2)3、6、9端分别为A、B、C相电流CT次级线圈负向输入,(3)2、5、8端分别为A、B、C相电压输入端,(4)10端为N线接线端。在接线时要保证在一个相位上的电流、电压为同相序的,即不可在A相上接A相电流、B相电压等现象。这种现象可能会导致测量不准确,最大可能会有偏负50%左右的误差。在接线时也要保证相线与N线不能接反,否则会导致其余二相上的电压上升√3倍,长时间会导致电能表损坏。三相三线互感式接线方式为10号端为空,不接N线,其他同三相四线互感式普通接线方式一样接线即可。特殊情况下1、3、4为A、B、C电流CT次级线圈正输入,6、7、9为C、B、A电流CT次级线圈负输入,即为三相互感式跨接式接线方式。三相四线直接式、三相三线直接式接线方式和三相四线互感式、三相三线互感式接线方式相近,只是没有如上述所说的2、5、8号的电压接入端,1、4、7端为A、B、C相线的接入端,3、6、9为A、B、C相线的接出端,依次类推。注意事项:1、不。

三相计量电表,互感器接反会不会反转 是指机械式有功电能表吗?极性反向会反转。分几种情况。三相三线记录对称负荷全反接,反转,记录结果正确.负值。三相四线的结果如上。三相三线(两元件),A正,C反,A.C相产生的转动力距基本相当,相互抵消,理论上不转,(积算器零走字),三相四线(三元件)负荷对称,1相正2相反,抵消后,只有反向1相力距,丢失二相电量,计量是实际电量的3/1(负值)。以上前提都是三相平衡,互为120角。有单相负荷除外。

三相四线制电表经互感器接线,S1和S2接反了,会不会影响电能计量? 对过去老式机械式电能表,当电流互感器的S1和S2接反时,会造成该相反转,三相有一个反走,当三相负荷平衡时,反转的和其中一个正转的抵消,所以等于是一相在走,因而少计了2/3的电量;现代智能电能表,如果内部设定正确的话,一相接反也会正走,一般不会影响计量。机械表如果是装防倒装置的,会不继续走,如果是没有装防倒装置的,数会倒回去;全电子式智能表还是正走字,没有多大影响,但表会报警,就是表盘上的红灯会亮。扩展资料:高供高计:电能计量装置(注)设置点的电压与供电电压一致且在10(6)kV及以上的计量方式;高供低计:电能计量装置设置点的电压低于用户供电电压的计量方式;低供低计:电能计量装置设置点的电压与用户供电电压一致的计量方式注:电能计量装置是指电能表、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及二次导线、电能计量柜(箱)的总称。参考资料来源:-电能计量方式

三相带互感器电表,其中一个互感器进线接反影响计量多大 三相带互感器电表,其中一个互感器进线接反影响计量多大.三相带互感器电表,其中一个互感器进线接反影响计量多大

三相带互感器电表,其中一个互感器进线接反影响计量多大 不会影2113响,因电压的三相只5261是人为或标准要求,如左右、上下、后前为4102A B C三相,具体表计也是这1653个道理,只是A与B倒了,计量没有关系,还是三相。这样就是不符合标准要求和常规而已,有时AC会有倒相的可能,如面对面做母线桥时,有一面柜要AC倒相,而B相不变,但AB倒相很少,有可能是误接错了,一般现场调试会核相的,而且要与主回路的元器件保持相序一致才对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