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曹丕、曹植之争,曹睿的身世背后,是一位母亲的阴谋与算计

2020-07-23新闻8

曹丕、曹植、甄姬之间的三角恋故事,曹丕对于甄宓给自己戴绿帽子这件事,恐怕也并非毫无心结,而曹丕、曹植的太子之争中,曹叡不是邺城布局中的一枚小小棋子,事实上他才是真正的核心关键。

曹叡死于景初三年(公元239年)正月,时年三十六岁。古人以出生为一岁,以此倒推回去,那么曹叡应该是生于建安九年。建安九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魏明帝曹睿

《魏略》曰:「熙岀在幽州,(甄)后留侍姑。及邺城破……文帝入绍舍,姑乃捧(甄)后令仰,文帝就视,见其颜色非凡,称叹之,遂为迎取。」

《世说新语》日:「太祖下邺,文帝先入袁尚府,有妇人被发垢面,垂涕立绍妻刘后文帝问之,刘答『是熙妻』,顾揽发髻,以巾拭面,姿貌绝伦。既过,刘谓后『不忧死矣』!遂见纳,有宠。」

《三国志》曰:「及冀州平,文帝纳后于邺。」

三段史料都确凿无疑地记载着同一件事:邺城被曹军攻破之后,曹丕在袁绍府中看中甄宓,并娶回了家。

让我们再来看看《曹操传》里的记载:「八月,审配兄子荣夜开所守城东门内兵。配逆战,败,生禽配,斩之,邺定。」

曹军在建安九年的八月攻克了邺城;曹丕在同一月里迎娶本是袁熙妻子的甄宓;曹叡也在这一年出生。当这三段材料搁在一起的时候,一个一直被忽略但却极端重要的真相,出现在我们面前。

甄姬

曹丕在邺城第一次见到甄宓的时候,她至少带着六个月的身孕。也就是说,曹叡不是曹不的亲生儿子,他的父亲是袁熙。这个事实有点令人难以接受,但史料给出的答案,却是板上钉钉。

甄宓早有身孕这件事,曹丕肯定是知道的。不过大概是甄宓实在太漂亮了,曹丕舍不得,于是就姑且当一回便宜老爸。

这在三国时代,也不算什么新鲜事,当初曹操打败吕布后,就纳了吕布部将秦宜禄的老婆为妾,秦氏当时已经怀孕了,后来生下子,被曹操养为义子,名字叫秦朗,后来位至骁骑将军。

这件事曹操肯定是不知道的,打完邺城之后,他忙着征讨袁谭,然后远征乌丸,回头还要征讨高千、管淳,等到忙完这些事情回到邺城,已经是建安十年的年底。他所看到的,就是新娶的儿媳妇给他生了一下一岁多的大胖小子。

曹丕

这是曹操的第一个孙子,他十分喜欢。《明帝纪》里说:「明皇帝讳睿,字元仲,文帝太子也。生而太祖爱之,常令在左右」。而曹丕呢,也就装糊涂没有点岀这个误解明成祖朱棣曾经犹豫是否立儿子朱高炽为太子,就去问解缙。解缙回了三个字「好圣孙」,意思是朱高炽有个好儿子朱瞻基,于是朱棣才下定决心。可见长孙是立嗣中很关键的一个因素,可以拿到不少加分。曹丕既然志在帝位,当然不会说破这位长孙的真实身份。

曹丕的打算是,反正自己还年轻,等到有了亲生儿子,把曹叡再替掉就是了。可惜的是,在随后的十几年里,曹丕就像是中了诅咒一样,生下的儿子几乎全部夭折。唯一健康活着的,只有这个流着袁氏血脉的小孩子。

曹操对曹叡的喜爱,日复一日地变多,甚至感慨说:「曹家要流传三代就要靠你了。」(吾基于尔三世矣)。

为了掩饰谎言,必须要说更多的谎言来,当谎言的数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曹丕已经无法回头。他已经不敢向父亲解释,这孩子不是曹家的,是袁家的,也没法解释为什么拖到现在才说出来。

更麻烦的是,曹植那时候也有了自己的儿子曹志。如果曹操知道了曹叡的身世,他在曹植和曹丕之间如何选择,没有任何悬念于是,就这么阴错阳差,曹叡以长孙的身份被抚养长大。知道他身世的人,都三缄其知道这个真相之后,我们回过头来查阅资料,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细节。

比如曹丕一辈子生了九个儿子(包括名义上的曹叡),除了曹叡以外,其他八个儿子里三个早夭,剩下个个体质孱弱不堪,除了曹霖以外没有能活过二十岁的,而曹霖和曹叡岁数相差至少有十五到二十岁。

在夺嫡的斗争中,曹叡差不多可以说没有敌手。可就在形势如此明朗的情况下,曹丕对立嗣是什么态度呢?《魏略》载:「文帝有意欲以他姬子京兆王为嗣,故久不拜太子。」

唯一的解释,只能是曹丕知道曹叡不是自己的种儿,所以才百般拖延,期待着自己的孩子快快长大。可惜天不遂人愿,还未能其他子嗣长大,曹丕先撒手人寰。一直到他临终前,还对曹霖念念不忘,最后选无可选,才勉强让曹叡上位。

史书将其归昝为甄宓被杀的缘故,现在我们知道了,曹丕只是不愿被鸠占鹊巢。

回到最初的话题来。在建安九年,甄宓带着袁熙的骨肉被曹丕娶走了,她的信念只剩下一个,那就是保护好这个孩子,好好抚养他长大。

我们不知道她当时的心意,是出于对袁氏家族的责任,还是出于对袁熙个人的感情。也许单纯只是一个母亲出于本能要保护自己的孩子吧。

曹操

无论怎么样,曹叡是甄宓最重要的拥有,是她的生命。

幸运的是,阴错阳差之间,曹叡被当成曹家骨肉而受到宠爱。甄宓知道曹操非常喜欢曹叡,同时她也知道曹丕很不喜欢曹叡。曹操在世时,这一点无须担心;倘若曹操一死曹不即位,这个孩子的处境可就危险了。所以当曹丕受了郭女王的蛊惑,要求甄宓去引诱曹植的时候,甄宓应该是提出了个条件。

这个条件很简单,就是让曹叡封爵。只要曹叡封了爵,诏告天下,就等于从法理上确保了他曹氏长孙的地位,也就堵死了曹丕以后不认账的可能。

曹丕急于扳倒曹植,于是便答应了甄宓的这个要求。于是从史书里我们可以看到,在吉本叛乱尘埃落定后的建安二十三年,十五岁的曹叡被封为武德侯,正式被纳入继承人序列,位列最高。

当甄宓做完曹丕交给她的任务以后,她知道,自己终于为流着袁氏血脉的儿子在曹家的家系中确保住了位置。

她容光焕发,她意气昂扬,她就像史书里记载的那样,「颜色丰盈,更胜从前」。

当甄宓对着卞夫人脱口而出「自随夫人,我当何忧」时,前半句是马屁,后半句却正是她内心的真实写照。是啊,我还有什么好担忧的呢?

历史的车轮在向前转动着。曹操于建安二十五年去世。曹丕迫不及待地接过刘协的禅让,开创了曹魏一朝。当曹丕坐上龙椅,意气风发地朝下俯瞰时,他看到曹叡恭敬地站在群臣最前列。

这时候,他发现天子也是没办法随心所欲的,比如废掉武德侯。诏告天下说这孩子是袁家的种?这会让皇室沦为天下笑柄。曹丕这人极好面子,断然不肯这么干。

曹丕拿曹叡没辙,只能把这种郁闷迁怒于始作俑者甄宓。他拒绝将甄宓封为皇后,并且开始冷落她。

而郭女王也不失时机地开始进谗言,现在的她不再惧怕甄宓,甄宓已经不再是威胁,她现在是嫉恨甄宓,因为甄宓有个儿子,虽无太子之名,却有太子之实,而郭女王自己却始终未给曹丕生下一男半女。

甄宓生命中的最后两年是凄凉的。《文帝甄后传》里只记载说「后愈失意,有怨言帝大怒,二年六月,遣使赐死,葬于邺」。而《汉晋春秋》里的记载则更为惊心动魄初,甄后之诛,由郭后之宠,及殡,令被发覆面,以糠塞口。」

一代佳人,就这么死去了。她一死,曹丕立刻力排众议,把郭女王立为皇后。而甄宓,除了曹叡之外,唯一一个为她痛哭流涕,以致胁持使者要上京抗议的,就是在鄄城的曹植。

曹丕看到密报,心不自安,就把曹植贬为安乡侯,又转为鄄城侯。

曹植这一次没有忍气吞声,而是做出了文人式的反击。他写出了《感鄄赋》。

曹植

在《感鄄赋》里,曹植把那一次「甄宓献身」的经历,诗化成了他与洛水女神的邂逅,他把与甄宓在建安二十一年底到二十二年初在邺城的那段交往,全部浓缩在了洛水那一夜中。

甄宓的容貌,甄宓的体态,甄宓的幽香,甄宓的一颦一笑,还有甄宓的辞别,都细致入微地描摹了出来。

他不恨甄宓,尽管她欺骗了他,他却始终爱着她,如赋中所言:「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

他恨的,是那个幕后的主使者,也就是他的哥哥。

曹植写完这一篇《感鄄赋》后,没有刻意隐藏,他相信很快就会有人偷偷抄录给曹丕,而且曹丕肯定会识破他在「鄄」和「甄」玩的小花样。这就是他的目的。

果然,曹丕很快就从监国谒者那里拿到了抄稿,看完之后却没有愤怒,只有恐慌。他领会到了赋中的暗示,曹植已经猜到了建安二十二年「献身」事件与那一次曹植失职叛乱的真相。这一篇《感鄄赋》,是宣战书,也是告白书。曹植不是为自己,是要为甄宓讨回公道,他也可以借此痛快地抒发一次对甄宓的情怀——当着曹丕的面。

曹丕有点慌,如果曹植把那件密谋公之于众,对自己将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他退缩了,就像《魏书》里说的那样,他连忙开始哀痛咨嗟,策赠皇后玺绶」,把死去的甄宓追封为皇后,还把曹叡交给郭后抚养,以示无私心。

对于曹植,他也大加安抚,原地升为鄄城王,以免他多嘴。所以我们读《曹植传》的时候,看到的是:贬爵安乡侯。其年改封鄄城侯。三年,立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户。

对于曹植为何从侯复升为王,史书里没有没任何交代,谁能想到这么一条简单记录后隐藏着兄弟为了一个女人的交锋。

这就为何曹丕看到调戏自己老婆的《感鄄赋》后,非但不怒,反而升了曹植的爵位呢?因为他害怕真相被揭穿。终文帝一朝,曹植得以保全性命,未像曹彰一样莫名暴卒,全赖这枚护身符。

曹丕在黄初七年去世,他一直到去世前夕才把曹叡立为太子。关于这次立嗣的经过,《魏未传》记下了一个精彩的故事:

「帝常从文帝猎,见子母鹿。文帝射杀鹿母,使帝射鹿子,帝不从,曰:『陛下已杀其母,臣不忍复杀其子。』因涕泣。文帝即放弓箭,以此深奇之,而树立之意定。

表面来看,这是一个父慈子孝、其乐融融的故事。但当我们了解到这对「父子」之间发生过什么之后,再来审视这个故事,就会发现其中所隐藏的凛凛寒意。

「陛下已杀其母,臣不忍复杀其子。」这短短的一句话,隐藏着多少锋芒和怨愤。

「陛下已杀其母。」杀谁的母?杀的是鹿母吗?不是,是人母!陛下你已经杀了我的母亲。

「臣不忍杀其子。」不忍杀谁的儿子?不是鹿子,而是人子,是陛下的儿子。

不得不佩服曹叡的睿智,他借着猎鹿所言的。

这一句隐喻,清楚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陛下你杀了我的母亲,我却不忍杀陛下的儿子注意,是不忍杀,不是不能杀,也不是。

不愿杀,是有条件的。

曹叡这一句貌似仁慈的话,彻底让曹丕乱了方寸。他「即放弓箭」不是因为感动,而是因为双手过于震惊而无法控弦玄。

从这句话里,曹丕已经猜到,甄宓在临终前,把建安二十二年的秘密和曹叡真正身世都告诉了自己的儿子。而此时此刻,甄宓的儿子借着猎鹿的话题,朝着自己发起了攻击。

曹丕当然可以杀掉曹叡,扶他真正的儿子曹霖即位,但曹叡一定会把自己的身世公之于众。

届时且不说蜀汉和东吴会如何嘲笑,单是如何向曹氏宗族解释为什么会把袁家儿子养活。

这些,就足以让曹丕皇位的正统性垮台。曹家适合当皇帝的子嗣还有很多,何必再用这个撒谎精呢。

曹叡同归于尽的姿态,吓住了曹丕。

最终曹丕屈服了。他唯一活下来而且备受宠爱的儿子曹霖年纪尚小,如果曹叡抱定鱼死网破,那么毁灭的不只是曹叡自己,还有曹不乃至整个魏国。

于是,这一对「父子」就在猎场里交换了彼此的筹码:我给你大魏皇位,而你给我曹氏家族的安全。

我们在史书里可以看到,这一次猎鹿之后曹叡终于被立为太子。

而据《曹氏家系》记载:「明帝即位,以先帝遗意,爱宠(曹)霖异于诸国。」这是曹叡兑现了他对曹丕的承诺,善待他唯一的后代。

甚至曹叡还有可能向曹丕承诺,等到他死后,会把帝位交还给曹氏。这也解释了为何曹叡之后,即皇帝位的,是曹彰的孙子曹芳。

曹丕死了,可曹叡的复仇才刚刚开始。曹叡登基之后,逼杀郭女王,而且还把她的死法弄得和甄宓死状一样。

郭女王

关于建安二十二年的真相,想必曹叡也从郭女王口中得到了确认。

为了母亲的名节考虑,尤其是又涉及到自己身世,曹叡最后选择了继续隐瞒下去。至于自己叔叔那篇《感鄄赋》,曹叡怕被有心人读出端倪,遂下诏改为《洛神赋》。他本以为这么一改,将会无人知晓,却不知反而欲盖弥彰,让后世之人顺藤摸瓜推演岀真相全貌。

太和二年(公元228年),曹植上书曹叡,他在奏章里隐晦地提及了当年的那些事情,隐隐有了要挟之意。曹叡和曹丕的反应·样,有些惊慌,连忙下诏把他从雍丘改封到东阿。

不过在这一篇奏章里,曹叡发现了一件事他发现曹植知道的真相,只限于甄宓在建安十二年和之后的那些阴谋。自己是袁熙儿子的事情,曹植从没觉察过。对于那一年的真相,曹植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曹叡至此方如释重负,献身之事,揭破之后只是丢脸,何况这么多年都过去了,曹氏已经坐牢了天下,没人会去认真追究;反倒是袁氏血统,揭破之后就是天崩地裂的大乱。曹植不知道后者,那是最好不过。

过了几年,羽翼丰满的曹叡不再对这位叔叔客气,一纸诏书把他又发配到了鸟不拉屎的陈地。曹植已没了要挟曹叡的把柄,就这么死在了封地,得号陈思王。

又过了几年,曹叡去世,无子,即位的是曹彰的孙子曹芳,魏国终于回到曹氏血统中来;又过了几年,曹芳被废,即位的是曹霖的儿子曹髦,皇位算回到了曹丕这一脉下。可惜这个时候,司马氏已然权势熏天,曹髦堂堂一代君王,竟被杀死在大道之中。到了曹奂这里,终于为司马氏所篡。

于是我们的演员们终于纷纷退场,只剩下《洛神赋》流传至今,叫人嗟叹不已,回味不休。

千载之下,那些兵戈烟尘俱都散去,只剩下《洛神赋》和赋中那明眸善睐的传奇女子。世人惊羡于洛神的美貌与曹植的才气,只是不复有人了解这篇赋后所隐藏的那些故事与人性。

#诗词歌赋#曹丕#曹植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