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出版学学的是什么 编辑出版学专业培养适应现代出版产业发展需要、具备系统的编辑出版理论知识和技能、扎实的语言文字和文化科学基础,以及编辑数字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在书刊出版、新闻传播、文化教育和企事业文化宣传等部门从事传播内容策划、编辑、出版项目经营、版面设计、校对以及印刷质量管理等岗位工作的复合型的现代编辑出版专业高级人才。业务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编辑出版理论知识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能在书刊出版、新闻宣传和文化教育部门从事编辑、出版、发行的业务与管理工作以及教学科研的编辑出版学高级专门人才。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将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出版物市场营销技能的人才培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传播学及市场营销学基本理论;全面系统地把握编辑、出版、发行学的基本原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宽广的知识面,了解哲学、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各领域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外出版发行历史与现状等;还应具备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系统地掌握一门外语,掌握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编辑与出版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2、掌握市场分析。
传播学四大宏观效果理论 传2113播学四大宏观效果理论包括:“议程设置”理5261论(agenda setting);沉默的螺4102旋理论(spiral of silence);培养理论(cultivation theory)以及知沟理论(knowledge-gap theory)。一、1653议程设置议程设置的中心思想是: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作为一种效果理论,议程设置假说具有三个特征:1.认知层面的效果2.长期、综合、宏观的效果3.暗示了一种媒介观,即,传媒是一种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意义与问题1、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的作用。2、揭示了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3、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二、沉默的螺旋—诺依曼理论内涵个人意见的表达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也就是说,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总是力图从周围的环境中寻求支持,避免陷入孤立状态,这是人的社会天性。为了防止受到孤立,避免社会惩罚,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他们便倾向于积极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当发觉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
人际传播学有什么经典理论? 最好能结合现实实例说说。苏伦 传播学/科研/时评 公号:正经研究 原文首发于公众号「正经研究」,可能是做传播学研究最正经的公众号!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是传播学领域的两大。
传播学“培养”理论的批判性(简述) 从传播学的“培养理论”的视角看,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以及社会的各种事物、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要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认识。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人们认识、判断和行为才会有共通的基准,社会生活才能实现协调。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传播学培养理理论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将社会上存在的三种价值体系(支配性价值体系、从属从属性价值体系、激进性价值体系)有机组合起来,使社会更进一步发展。
传播学有什么理论? 1.子弹理论:早期大众传播学有“子弹论”,认为传播如同打枪,传播者一说话,接受者就6261696475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365663565会被语言的枪弹击中,传播效果就达到了。后来,这个理论受到了否定,传播效果的产生被认为由传播者与受众在复杂的交互作用下形成。2.传播流:“传播流”研究强调人际产播在大众传播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过程中的众多制约因素环节,对否定早期“魔弹论”的传播观起了重要作用,其代表学者是拉扎斯菲尔德,卡兹和罗杰斯等3.有限效果论其主要观点是:大众传播没有力量直接改变受传者对事物的态度,在人们作出某种决定之际,许多其他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个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的既有倾向受传者对信息的需求和选择性接触机制,群体归属关系和群体规范,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人际影响等等。4.议程设置功能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5.沉默的螺旋如果一个人感觉到他的意见是少数的,他比较不会表达出来,因为害怕被多数的一方报复或孤立。这一理论假设人们。
有关传播学上“培养理论”的问题 “象征性事实”不就是“拟态环境”吗?“主流化效果”不就是“社会地 是这样,理论再具体应用的时候,名称是会变的,但是基本意思一样,你可以把“拟态环境”作为一个大理论,这是国外学者的称谓,但是在国内的具体应用上,我们就改了名字,而且不是完全的相同,只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所以有一个具象化的名字。看似相同,只是理解上,实际不可以简单的认为一样,但是你可以这样理解。所谓的意义只是具体针对这个范围的意义,你要多了解,就会明白。
1921年的中国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 1921年是军阀割据的时代,各地军阀混战。材料一1921年全国军阀割据形势图当时的经济也很弱能够自主生产的工业商品很有限如下图:材料二1912~1921年民族工业名牌产品表
培养理论的发展 培养理论提出后,格伯纳等人又对其做了理论上的补充与修正。提出了主流说(mainstreaming)和共鸣说(resonance)以及第一级信念和第二级信念(second-orderbeliefs)。主流说是指,不同背景不同社会群体的长时间看电视者,其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即主观现实均倾向于媒介现实,具有趋向主流的趋势。共鸣说是指,电视的培养效果在某些特定群体中具有更加明显的效果。如女性更加容易受到暴力伤害,因此大量收看电视的女性受众更加倾向于认为暴力犯罪是严重的社会问题,也就是与电视中呈现的高犯罪世界的描绘产生了'共鸣 '。第一级信念则是指人们对社会现实的表面认识。如暴力犯罪的发生率等。第二级信念是指对社会现实态度层面的认识。如社会是安全的还是危险的。应当指出的是,第一级信念与第二级信念虽然在程度上是递进的关系,但它们并不具有天然的因果关系。在培养理论中,第一级信念更多的受电视影响,而第二级信念则受电视以及其它各种因素的综合制约。经过不断的补充与修正,培养理论日渐完善。但是,一些问题仍时常困扰着研究者。首先,电视培养效果的因果关系难以确定。到底是长时间的收视使人不敢在夜晚独自上街;还是由于这种恐惧使人不得不呆在家里看更长时间的。
传播学有哪些著名的理论?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62 9090这是问题的链接。人际传播: 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没有什么成文的理论,但不能忽视,因为在大众传播中他们会发生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