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大暑:顺应节气,才是最好的养生

2020-07-23新闻3

小武说:最好的养生,莫过于顺应节气,顺应自然。1、关于大暑节气

今天16时37分,迎来大暑节气。大暑是24节气中第12个节气,也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斗指丙,太阳黄经为120°,大暑于每年公历7月22—24日交节。

常言道:“大暑小暑,上蒸下煮”,大暑正值“三伏天”,是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

此时,“湿热交蒸”也到达了顶点,因而高温酷热,雷暴、台风频繁也是这个节气的代表性气候。

民间有谚语:大暑不暑,五谷不鼓。

因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大暑这个时节阳光猛烈、高温多雨,虽有湿热难熬之苦,但确实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荀子?王制》也有指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

因而,在以前,人们在屋里热得燥的时候,便不约而同在田间地头忙活,盼望着秋收。

凡事有利必有弊,大暑的高温多雨滋润着庄稼,但也给不少地区带来了洪涝灾害。

特别是在今年,南方暴雨破纪录,洪涝灾害也尤为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命安全。

据应急管理部指出:

截至7月10日14时,今年以来洪涝灾害造成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27省(区、市)3385万人次受灾,141人死亡失踪。

2.3万间房屋倒塌,26.9万间不同程度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2983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695.9亿元。

看着一组组冰冷的数据,心在滴血。

愿国家安好,愿人们安乐,愿奋斗在前线的消防官兵们平安遂顺,早日凯旋归来。

2、关于大暑饮食

我们常言:“民以食为天”,那么,在舌尖上的大暑节气,又该如何养生?

在福建, 莆田人家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习俗,叫做“过大暑”。

在大暑当天,亲友间常以荔枝、羊肉为互赠礼品,不仅可以品尝人间美味,还可以增强相互间的情感。

在广东,很多地方在大暑时节有“吃仙草 ”的习俗。

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是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还是三伏天的解暑神器。

在山东,不少地区有在大暑到来这一天“喝暑羊”(即喝羊肉汤)的习俗。

特别是在枣庄市,不少市民大暑这天到当地的羊肉汤馆“喝暑羊”,有说有笑,热闹非凡。

在台湾,大暑期间有吃凤梨的习俗,这个时节的凤梨不仅格外好吃,也包含有特别的意义。

凤梨的闽南语发音和“旺来”相同,所以被用来作为祈求平安吉祥、生意兴隆的象征。

而在国外呢,大暑也有非同凡响的意义。

在大暑节气里,日本人会在社区里架起长长的竹筒 ,把煮好的面条放到竹筒中过冷水,供大家品尝。

据说,吃过这种竹筒冷面后,夏天就不会中暑。不管这有没有科学依据,但寓意还是蛮好的。

其实,除了以上几种美食,大暑还有其他顺应节气的活动,比如斗蟋蟀、晒伏姜、饮伏茶、烧伏香等,给生活增添了不少气息。

人生活在自然之中,顺应季节气候是养生学的重要内容。

庄子在《养生主》一文中也论述了他的养生哲学,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

确实,古人言“天时地利人和”,最好的饮食、养生,也莫过于顺应节气,顺应自然。

3、如何预防中暑

炎热夏季,你是否经常有心烦意乱、无精打采、食欲不振等问题?

有就对了,大暑时节高温酷热,人们易动“肝火”,进而容易患上了“情绪中暑”。

“情绪中暑”的危害可大可小,特别是对年老体弱者而言,容易出现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等症状,因而尽量做到“心静自然凉”。

预防中暑,在饮食上,要以清淡为宜,多食绿豆汤、苦瓜、冬瓜汤等清火润肺的食物。

在防晒上,尽量不要在白天高温时外出,若无法避免,理应出门打伞、戴帽子,做好防晒工作。

其实,即使是在室内,也要做好防暑工作,不要贪凉快,不要长期躲在空调房内吹冷风,尽量保证充足的睡眠。

在衣着上,尽量选择棉、麻、丝材质的衣料,让自己穿得舒服,穿得舒心。

除此之外,还可以随身准备仁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药品,以备不时之需。

要是做好了以上防暑工作,还是中招了,那应当尽快离开引起中暑的高温环境,移至阴凉通风处休息,并适量饮用含盐分饮料。

若出现血压降低、虚脱等严重症状,则需及时就医,毕竟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

俗语有云:“秋冬养阴,冬令进补;春夏养阳,冬病夏治”。

夏季是最好的体内除湿的机会,愿我们珍惜机遇,注意饮食,注意作息,注意防晒,养好身体,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

#生活养生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