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反思:十几年的课程改革为什么收效甚微?

2020-07-23新闻6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行十几年来,似乎举步维艰收效甚微,为什么呢?

一是新课程改革关乎利益的重新分配。任何改革都会触动利益的分配问题,新课程改革也不例外。有人说:“新课程改革成在教师,败在领导。”过去的高考或中考、竞赛等成熟有效的方法成为领导取得工作业绩或政绩的可靠保证,因此从内心深处不欢迎课程改革。可以说新课程改革在基础教育界是欠缺真正有效的执行力的。对于广大教师来说,过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地位或尊严,似乎永远是权威,永远不会错,要有错就是学生的错。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师生平等”,师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在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展开从智慧到心灵的交流与对话。新课程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围绕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开展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面对全新的要求老师怎么在课堂上实践这样一个理念,就需要改变自己驾轻就熟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面对这样的变革,可以毫不讳言地说绝大多数教师选择了埋怨与后退。所以说,利益的重新分配问题与传统的习惯是新课程改革的最大阻力!

二是教育评价改革的缺位。新课程改革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具有时间上的紧迫性。但从新课程实施到现阶段来看,与新课程改革配套的教育评价的缺位是新课程改革举步维艰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教育评价是教育发展的指挥棒,“中考是优质学位的竞争,高考是优质岗位的竞争,抓高考和中考成绩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许多老师发现:新教材使课堂活了,但基础知识落实不了,而知识点却是中考和高考必然要考的内容。所以,老师们存在的普遍担忧是:教师工作越费心费力,课堂越放开,实验的越深入,学生可能会考得越糟糕。教育评价改革的缺位,在现阶段严重挫伤了许多教师进行新课程改革探索的积极性。

三是新课程改革反映出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低下。“同一本经书,不同的和尚念却会有不同的造化”。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在培训中不知道学习了多少遍,可是为什么我们还是出现“穿新鞋走旧路”或“穿旧鞋走新路”现象呢?课堂教学还是达不到预想的生态,这就反映出我们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低下。有人说过一句很刺耳的实话:“中国基础教育发展到现在,出现了小学老师小学水平、中学教师中学水平!”不是吗?当初,有多少人报考师范院校是源自对教育的热爱?许多人只是为了就业,干上了才不得不爱上教师这个职业的!反省我们的日常教学,有多少是“拿着教育的旧船票,在重复昨天的故事?”反思我们津津乐道引以为傲的辉煌,有多少是“换上谁也不会太差”?!我们是无法否定我们的教学方式欠缺新的文化素养和实践智慧这一事实的。多少老师以“工作太忙”、“知识足够”、“年岁已老”为借口拒绝学习;面对新教材,有些教师在知识结构上是捉襟见肘,表现为对教材的理解肤浅甚至错位,课堂教学平淡无奇,语言苍白,有的教师使用新教材仍沿用旧讲法等等。究其原因,就是教师知识匮乏、专业化水平低下,由此导致教师课程理念与教学行为之间的差距。

新课改十几年来的最大失误是没有重视教师的专业化培训。使广大教师对新课改要改什么,怎么改,课程要走向哪里不明白。新课改只是课程体系变了,课程形式变了,但教师的教育思维和教学方式没有根本的改变,因而导致新课改收效甚微。现在,国家认识到了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对教师培训力度越来越大,投入越来越高,形成了以国培项目为主要形式网上学习,脱产置换培训,影子培训等形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另外,在现实教师队伍中,业务素质低下,道德素质不高的现象非常普遍。课堂质量低下,甚至课堂教学无效的现象比较普遍,是造成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新课程改革促使教师必须在知识上融会贯通,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启发、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思考,从而表现出对知识的处理与新课程理念的协调一致。这样,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成为终身学习者,提升专业化水平,实现由“做一辈子老师”向“一辈子学做老师”的转变。新课程改革“始于心动”,“成于行动”。

在新课程的行程中,我们要带上自己的头脑和眼睛上路,带上自己的思考,用辨证的眼光审视曾经做的、正在做的一切,然后决定行将做的一切。要用勇于改变职业生活的方式,直面“蜕变”、拒绝平庸,与过去告别!因此,加强教师专业化培训,提高教师的伦理素质,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在今后的发展中,学校对教师的最高奖励不是物质奖励,而应当是奖励培训机会。

#中考#高考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