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群大雁从宫墙外飞过,恢宏而又肃穆的清宫画卷缓缓展开,随着清宫剧《延禧攻略》和《如懿传》等的热播,使得大家对于满族文化的兴趣大增,同时清朝满族的服饰文化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在很多清宫剧中,我们可以发现,在耳饰方面,嫔妃或皇后双耳上都是一耳戴三环,很多人有个疑问,一个人带六个耳环有些奇怪,如果现如今的女孩子一只耳朵上佩戴三只耳环,会被视为“不规之举”。
殊不知,我们认为奇怪的举动,却正是清朝满族人的合规习俗,也是清朝满族耳饰的一个传统。在清代,耳环是被叫做耳钳。在清代满族人眼中,旗人女子只扎一个耳洞是不合规矩的,而是要“一耳三钳”才合乎要求。
“一耳三钳”的来历
“珥,珰也”,“珰,充耳也。”在古代 汉语中“珥”“珰”均指耳饰。康熙时紫 桑的《京师偶记》中曾记载“珥,耳饰 也。”
在满族旧俗里,女孩出生后,一耳穿三孔, 戴三钳,为“一耳三钳”,有别于汉族妇女的 一耳一坠,这是清朝入关后满族的标志之一。
耳钳也称“耳环”,富贵人家或者宫廷里嫔妃用金、银、翠、玉为质,经济条件不允许或者皇宫里面的宫女一般所戴的都是铜圈。
一耳三钳代表了清代满族女子地位,有别于汉族女子的一耳一坠
清代宫廷后妃都是“一耳三钳”,因为这种习俗是满族妇女必须遵守的,同时因为清朝帝王对“一 耳三钳”的重视,此装扮便尤其尊贵。
据《清稗类钞》内「高宗仁宗垂意服饰」一条载 乾隆皇上在四十三年阅选秀女 时,注意到她们中有效仿汉人一耳只戴 一钳的做法,很不满。为此传下圣谕说:
“旗妇一耳带三钳,原 系满洲旧风,断不可已饰,联选包衣佐领之秀女,皆带一坠 子,相沿至于一耳一钳,则竟非满洲矣,立即禁止。”
可见, 这种“一耳三钳”的耳饰也是入关后满族的标志之一,上至皇太后,下至七品命妇,皆左右耳各 戴三具耳坠,现存清朝历代宫廷画像中,后妃也皆为此装扮。
一直到民国初年,在东北满族聚居的地方,仍然可以看到一些老年妇女一耳带三钳,有的竟因耳垂窄小,强扎三孔,结果将耳垂豁开的情景。
“一耳三钳”在经典影视剧中的“完美”呈现
《延禧攻略》中“一耳三钳”的服化设定这个细节更尊重历史, 可圈可点。剧中体现出后妃所用“三钳”为金石珠玉所制,而下层宫女则多用铜圈。
剧集一开始,在皇上选秀之时,就对舒贵人的“一耳三钳” 给了镜头特写,一个耳垂上有三个耳坠。 皇上问:“你这耳朵怎么回事啊?”
纳兰悦答:“臣妾的阿玛说,女子一耳三钳, 穿花盆鞋,乃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若 是一朝抛弃,效法汉女一耳一坠,那就是 忘了祖宗。”剧中,皇上正是由于看到纳兰对满人女子“一耳三钳”的做法传承得好便留牌子、赐香囊。
“清宫戏”中出现“一耳三钳”,其实并不是从《延禧攻略》和《如懿传》 才开始的。早在《康熙王朝》中就已经有清宫后妃佩戴“一耳三钳”的装扮了。在宁静主演的《孝庄秘史》中,也有“一耳三钳”的装扮。
结语
“一耳三钳”是清朝时期满族妇女地位尊于汉人的象征,一个小小的耳饰,背后却折射出了清代女子地位这一历史文化现象,同时也对我们研究清代服饰文化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