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皇帝被俘大军被灭,500年前明朝差点就亡了,他是如何力挽狂澜?

2020-07-23新闻12

在最新的《大明风华》剧情中,前半生忙着造反,后半生忙着为自己“平反”的朱棣终于下线了,纵观他的一生,充分证明了一句前些年的流行俗语: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虽然夺了亲侄子的江山,但活着就要担心再次被儿子们造反,弄得骨肉离间,亲人不亲,临死前还要老做噩梦,担心死后没脸见自己那位强势老爸(朱元璋),和被自己从史书中删掉的亲老妈(碽妃)。朱棣的亲妈是不是马皇后?大明风华的编剧这样写,和正史有出入

相信朱棣“下线”后,到下面也会面对爸爸不亲,妈妈不认的惨痛局面,由此看来,在中国古代当皇帝,真心未必是一件好事,不过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朱棣的后半生的确很兢兢业业,为了给自己证明真的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爆发出了不亚于青年人的热血。

但是御驾亲征就搞了5次,这是一个什么概念?我们熟悉的唐太宗李世民一辈子御驾亲征也才6次而已,后世的帝王就连御驾亲征四个四都不敢提,能把兵带出去的都屈指可数,从这点看,明成祖朱棣的确算得上很不简单了。

第一次出征:永乐八年(1410年)

第二次出征:永乐十二年(1414年)

第三次出征:永乐二十年(1422年)

第四次出征: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

第五次出征: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

在最后一次御驾亲征中,朱棣病死在了军中,没有红粉香唇,亦没有软玉添香,一代帝王死在了满是硝烟的战场之上,纵使他有千般过失,对不起自己的老爸,哥哥和亲侄子,但也对得起以此而获得安宁的天下百姓了,朱棣——一代帝王的陨落。

大明朝的皇帝奇葩多,但大明朝的臣子同样不简单,就在朱棣悄然病逝于军中时,一位千古名臣正在冉冉崛起,他就是后来力挽狂澜的于谦。

第一次听说于谦是在初中时看过一篇文章,写的是作者一次去西湖游玩,偶遇几个外国人,特意询问一个景点想要去拜谒,一打听才知道是要去于谦祠,于是作者特意补习了下这位历史人物的生平,读完大为感慨,在这美丽的西子湖畔,有风流倜傥的才子,有温婉动人的佳人,令无数游人流连忘返,但这位曾经凭一人之力就华夏江山于即倾的牛人的祠堂,却很少有人问津。

在之后就是那本将明史说的通俗易懂的《明朝那些事儿》,我再一次更加详细的了解了于谦的生平,只有更敬佩。1449年,也就是朱棣去世25年后,他的孙子明英宗轻信宦官御驾亲征,发生了明朝军队全军覆没的土木堡之变,留守京城的大臣得知皇帝被擒后一片惊慌。

有言投降者……

有言迁都者……

有言割地赔款者……

更有惶惶不可终日者……

但就在这时,一个响亮的声音划破翁鸣声,也振醒了所有人,《明史》中记载于谦厉声喝道:

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

国不可一日无君,于谦紧接着迎立明英宗的弟弟继位,并下旨调集各路兵马防守京师,随后在惨烈的京师保卫战中,于谦不但以兵部尚书的职位统筹全局,还身先士卒,带领官兵浴血反击,最终大败前来挑衅的瓦剌大军,将明朝历史再次搬回了正途。

女人的可贵之处在于包容,男人的可贵之处在于担当,这份担当不仅仅是对于另一半,还包括对父母、对子女,以及对整个国家和民族,当然对于普通人的担当仅仅限于前三者,国家和民族的担当很少有人有机会去做。

在皇帝被俘的情况下就迎立新帝,势必就要面对皇帝被放回来后的窘境,很多自以为聪明的人往往都不会去做,但是事情摆在那里,不去做就只能大家一起等死或是四散而逃,考验担当的时候到了。

瓦拉大军来袭,不论是迁都还是和谈的人,都不需要面对风险,因为割的是皇帝的土地,赔的是老百姓的钱,文官只需要动动嘴皮子,不痛不痒无风险,何乐不为呢?这其实就是当初京城里大部分官员的心态,但如果整个国家都是这样的人,那么这个国也就基本要完了。

所幸,当时还有于谦。

不幸,此后难寻于谦。

#明朝#朱棣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