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写的是什么景物?怎么解读?前言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两句诗,出自隋唐诗人虞世南的名作《蝉》,这首诗和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被称为咏蝉三绝。其中虞世南的这首写成最早。一、虞世南其人虞世南(558年-638年)跨越了南北朝、隋朝(581年-618年)、唐朝(618年-907年)三个时期。作为官宦世家子弟,虞世南在陈朝(557年-588年)官拜秘书郎、起居舍人。年少的虞世南与哥哥虞世基在顾野王的门下读书,还在徐陵和智永门下学习文学和书法。陈朝灭亡后,虞世南与虞世基一起到隋朝京师长安,时人喻为二陆(陆机、陆云在东吴灭亡后北上 洛阳)。二、虞世南《蝉》虞世南在生前常常劝谏李世民,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起着积极的作用。他的这首《蝉》托物寓意,栖高饮露的蝉比喻高洁傲世的人格之美: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点睛之笔为“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我站得高因此声音传的远,并不需要接触秋风。在这里,虞世南以蝉喻人,描写了品行的高洁,言语中透露着一种自信:我的能力、名声、品德并不是借助外力或者地位。这两句诗的实际含义,曹丕在《典论论文》中也说过: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妙在何处?诗眼是哪个字?怎么理解这个字?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1】“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是从上面两句引发出来的议论.意思是“蝉儿栖身高处,声音自然会传得很远.这一托物寓意的名句,既是写景,也是抒怀,诗人借蝉咏怀,表明自己.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写的是什么景物?怎么解读? 唐朝诗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栖高独鸣,是一种高洁的品性。所以唐朝诗人运用托物寓意的手e68a84e8a2ad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433653433法将自己对人内在品格高尚的赞美和追求寄托在蝉的身上。这样唐诗中就产生了许多“咏蝉”的名篇,如虞世南的《蝉》,这首诗被公认为唐人咏蝉诗中最早的一首。以及后来受虞世南影响骆宾王在狱中创作的《咏蝉》也有叫《在狱咏蝉》。还有李商隐的《蝉》诗,这三首诗因为富有个性的艺术特征,被后世称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这三首诗都是唐代用“咏蝉”来托物寓意的名作,由于作者所处时代、环境、地位、气质、遭遇的不同,虽然同样是比兴寄寓,却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下面我们就浅析一下这三首诗。《蝉》—唐·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緌”是古人帽带结在下颌垂下的部分“垂緌”蝉的头部垂下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帽带。“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垂緌”暗示诗人高贵的身份。“饮清露”表明诗人具有高洁的品格。“流响”是蝉的长鸣声,寓意诗人高远的志向。“疏桐”梧桐是高树,又加上“疏”字,更显得枝干的挺拔高劲,这句是一语双关,既暗示诗人。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两句诗表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表现了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说明了一个真理:修身而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扬。。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