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四川师范大学:扎根巴蜀大地绘教育扶贫美好愿景

2020-07-23新闻10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长期以来,四川师范大学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坚守师范大学的责任与担当,始终把教育扶贫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四川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李向成说,教育作为全世界普遍采用的可持续减贫的政策工具,有利于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在减贫工作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在这场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四川师范大学师生纷纷奔赴“一线”,深耕不辍——输送人才燎原教育扶贫之火,开山凿井——搭建平台创新教育扶贫之路,时雨沾洽——项目援助灌溉教育扶贫之花,身体力行扎根巴蜀大地,为教育扶贫绘就美好愿景。

深耕不辍 输送人才燎原教育扶贫之火

四川师范大学校长汪明义在给顶岗实习学生的一封信中深情写到,“希望你们通过这次顶岗支教厚植教育情怀、坚定教育信念、追寻教育梦想,在脱贫奔小康的实践中为自己代言、为师大学子塑形,师大为你们感到自豪和骄傲!”四川师范大学为贫困地区源源不断输送“血液”,本科生顶岗支教团队、研究生支教团、本科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牵手乡村教育”志愿队等多支团队积极参与。近年来,学校主动聚焦定点帮扶地区脱贫致富内生动力培育,既送温暖、又送技能、更送志气,着力从思想观念、知识技能、移风易俗、精神状态等方面,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脱贫决心、坚定致富信心、增强致富技能,不断提升自我发展的主动性和自我“造血”的可能性,培养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志气,让贫困地区有“智”更有“志”,为确保到2020年四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智慧和力量。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四川师范大学在教育扶贫领域深耕不辍已有十八载。四川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是省内最早深入贫困一线开展教育扶贫的团队。自2002年起,四川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项目已连续向四川省阿坝州茂县、乐山市峨边县、凉山州普格县派遣共计123名研究生志愿者参与当地支教与扶贫工作,为当地教育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缓解了当地师资力量紧缺的现状。18年来,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教授初高中教学班级500余个,授课学生25000余名,累计授课40万余节,累计授课时长30万余小时。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募集助学资金超过100万元。参与志愿服务1000余次,志愿服务时长达20000余小时,受益群众达10万余人。多年来,四川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荣获了20多项省级及以上荣誉和表彰。

作为四川师范大学首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闫从华教授如今已成为一名高校教师,他说:“那段支教的时光让我深刻体会到教书育人的重要性,坚定了我从事教育事业的信心和决心。”磅礴之师让教育扶贫之火燎原。四川师范大学本科生顶岗支教团队是四川省规模最大的本科生顶岗支教团队,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逾3000人深入我省山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等开展顶岗支教活动,足迹遍布全川。

2015年以前,四川师范大学以学院或职能部门单独组织、单独对接贫困地区部分中小学的形式,开展小规模、小范围顶岗支教活动。2016年,学校为缓解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学校师资匮乏的现状,与定点帮扶地区达成共识,由四川师范大学向理塘、普格、布拖等贫困地区各中小学、幼儿园等派遣顶岗支教学生。2019年,学校更是积极响应四川省教育厅教育扶贫的号召,制定出台了《四川师范大学扶贫顶岗支教工作方案》,每学期派出至少300名学生参与扶贫顶岗支教工作。由于顶岗支教学校大都师资匮乏,四川师范大学的很多同学一到岗位就肩负起繁重的教学和管理工作。除完成正常教学任务外,还担任班主任、参与学校管理工作,每周二十余节的课时量是他们的工作常态。以2019年普格县扶贫顶岗支教团队为例,来自四川师范大学17个专业的149名同学,分散在普格县18所幼小初高学校开展顶岗支教工作,其中10名同学进行幼儿教育,76名同学在小学任教,63名同学在初高中任教;有11名因学校客观条件未能进行本专业教学工作,18名同学担任两门及以上课程任务,78名同学担任班主任。除文倡民族幼儿园10名同学为幼师外,其余同学课表安排周课时量10-24节不等,平均周课时量19.8节。今年4月15日,340名师大学子代表四川师范大学,奔赴普格、布拖、理塘顶岗支教第一线。面对着远山深处一张张稚嫩的面庞、一双双明亮的眼睛,他们说,短短数月顶岗实习,或许不能让孩子们的学业有多大的突破,但可以为他们打开一扇启迪心灵的大门,打开一扇看向外界的窗,种下一颗憧憬未来、向往新生活的种子……

正在复旦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的2017年秋季支教团团长党秋尘同学说:“支教的日子让我重新定义‘基础教育’,让我感恩能以教师身份参与到教育扶贫活动中,我将为成为一名好老师努力奋斗,希望能再回到西部、投身大山里的教育事业。”四川师范大学顶岗支教活动的开展支持了当地基础教育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师资紧张的现状,助力优化教师结构、缩小城乡师资水平差距、提升农村教育质量,有力支持了当地基础教育的发展,肩负起了四川师范大学人应有的使命担当。

四川师范大学扶贫支教团出征仪式现场。(邓希雯 冯庆 供图 )

四川师范大学扶贫顶岗支教大学生正在为民族地区学生讲授课业知识。(邓希雯 冯庆 供图 )

开山凿井 搭建平台创新教育扶贫之路

七十多载风雨兼程,七十多载不忘初心。70多年来,四川师范大学秉承乡村教育和平民教育思想的渊源学脉,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中,积极发挥教育优势,大力开办“乡村振兴学院”。早在上世纪40年代,由晏阳初先生创办的“私立中国乡村建设育才院”,1945年扩充为“乡村建设学院”,1951年更名为“川东教育学院”,并作为“支流”汇入四川师范大学办学主体。受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等老一辈教育家乡村教育和平民教育思想启发,四川师范大学努力发挥教育作为“个人成长的自变量、经济增长的助力器、社会繁荣的动力源”的重要作用,努力搭建教育扶贫平台,扩大教育扶贫容量,将知识的种子播撒到民族地区、贫困群众心中,努力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2017年之前,四川师范大学主要依托自身优势,开展各级各类教育培训,包括针对全川贫困地区的干部培训,针对中小学教师、校长的国培、省培计划,针对幼儿教师的“一村一幼”行动,针对深度贫困县中小学教师的素质能力提升,针对农民致富开展的农民夜校等。2017年起,四川师范大学整合资源,开辟了全新的教育扶贫模式。2017年7月,四川师范大学联合成都中医药大学、原四川理工学院(现“四川轻化工大学”),组成C3联盟,接着,又联合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四川艺术职业学院,组成C5联盟,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四川新农村建设学院,先后在凉山州普格县、甘孜州理塘县、南充市仪陇县、广元市苍溪县、绵阳市北川县、达州市达川区、巴中市恩阳区等挂牌四川新农村建设学院。为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现新农村建设学院已更名为“乡村振兴学院”,在全省已建立12个分院。

四川乡村振兴学院主要开展“实施五大教育,提升五大能力”工程:通过对农民实施文学艺术教育,提升其人文精神生产的内驱力;通过对乡村干部实施乡村治理的综合能力教育,提升其对现代农村发展的领导力;通过对乡村青年实施新型产业技能技术教育,提升其可持续致富的生产力;通过对乡村中小学校校长实施教育家素质能力教育,提升其现代化的办学治校能力;通过对农民实施卫生健康教育,提升其幸福生活的创造力。以教育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为把乡村建设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幸福家园贡献力量。教育部、国家民委、四川省教育厅协调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14所高校,“组团式”支援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发展。2019年,四川师范大学作为省属高校,向省委省政府主动请缨,作为省内8所高校的牵头高校,对口支援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凉山州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的关键时刻,四川师范大学积极响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号召,汇聚力量,支援凉山教育事业发展,体现了四川师范大学投身脱贫攻坚的责任担当、深厚的家国情怀。”今年4月23日,在四川师范大学乡村振兴学院凉山分院授牌仪式上,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石芳说。新挂牌成立的四川师范大学乡村振兴学院凉山分院,在以往“乡村振兴学院”实施“五大教育”计划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加“实体化”的操作,设立了分院组织机构、专门办公场所、专职领导和工作人员,设立了专项经费,并专门开展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

四川师范大学乡村振兴学院培训贫困地区干部。(邓希雯 冯庆 供图 )

根据乡村振兴学院的工作推进方案,四川师范大学总结提炼一系列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先进做法、成功模式,组织专家、学者深入理塘县、普格县、武胜县等地进行实地调研,多次召开专家论证会,编写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系列读本:《四川新农村建设学院——C3联盟首期行动纪实》《四川新农村建设学院——C5联盟2期行动纪实》《文明乡村 幸福家园》《美丽乡村宜居家园》《法治乡村 和谐家园》《平安乡村 美好家园》。针对学校定点帮扶的普格县、理塘县量身打造两套“一村一幼”学前教育读本:《理塘县学前教育绘本》《好孩子 好习惯——普格县“一村一幼”学前教育绘本》。这8本专著是由四川师范大学组织省内外专家学者精心编撰的。

四川师范大学《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系列读本。(邓希雯 冯庆 供图 )

时雨沾洽 项目援助灌溉教育扶贫之花

四川师范大学作为西部地区教师教育学术重镇,聚集了一大批高素质教师教育专业人才。一批批四川师范大学学者,前赴后继扎根贫困地区,利用学科优势,将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带到贫困地区指导教育扶贫实践,将贫困地区区域特色作为研究对象,推动实践出真知,逐步开展了一系列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及改革专项试点,如春风化雨般,深度浸润贫困地区,助推教育扶贫开出希望之花。近年来,四川师范大学学者开展教育扶贫、精准扶贫、贫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等相关科研项目近百项。2020年,四川师范大学推动“互联网+教育”帮扶项目、“三语教育”改革试点项目等在贫困地区落地生根。要想富,先修路。在教育扶贫工作中,四川师范大学“互联网+教育”帮扶项目致力于打通通往大山的网络教育公路,为给大凉山群众运送丰富教育资源创造可能,四川师范大学将组织一批电脑网络设备,捐赠给普格县,在县内学校建设示范基地,构建云教学与资源平台,开展远程教学指导,推动“互联网+教育”帮扶。这一项目将基于国产软件适配环境,构建云教学与资源平台。平台搭建通畅后,可远程组织当地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数学教育、科学素养等课程内容教学改革,应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提供远程教学指导、教师教育培训,四川师范大学的各类扶贫支教团队还可以对定点帮扶地区进行一对一教学帮扶,集合多种社会资源,协同开展教育扶贫。“三语教育”改革试点自2018年9月起,由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师生组成项目组,前往凉山州喜德县则约小学持续开展凉山彝区“三语教育”改革试点。项目组从编写三语教材和汉彝英同步教学实验两个方面,对现有的双语教育模式进行了创新。每学期,项目组选2-3名经过教材和教学法培训的研究生到项目实验学校,与当地彝文教师同台授课。截至2020年7月,该项目已经在凉山州喜德县和普格县分别完成了4个学期和1个学期的教学试点。“三语教育”课程内容包括多民族多地域的语言、文字、风俗等。项目组遵循课程内容组织“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的3个基本原则,学习内容从简到难、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并打破学科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让学生更好地探索社会以及个人关心的问题,体味文化的魅力。看到图文并茂的三语教材,喜德县小学生的眼神中透露出对知识的渴望,他们说,没想到有这样漂亮的课本、这样有趣的书,没想到彝族小伙伴也出现在课本里。系列读本深受教师和学生的喜爱,彝、英文教师同台授课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则约小学的早晚自习室里,放眼望去,同学们认真学习三语教材。“我家娃喜欢这些书,放学也主动读书,我们放心了。”学生家长也对这次试点给予肯定。

“励志笃行,止于至善”——四川师范大学8个字的校风反映了师生的教育情怀、教育信念、教育理想。艰苦创业、敢为人先,四川师范大学人深耕教育沃土,不仅敢为而且有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7月,四川师范大学在教育扶贫相关工作中投入1157.56万元,累计捐赠价值242.3万元的教育、文化设施设备,累计派出5名驻村干部,利用乡村振兴学院等平台,开展干部培训、中小学教师培训、农民夜校等各级各类培训,累计培训3600余人次。

一枝一叶总关情,一点一滴显担当。山高路远,路途颠簸,四川师范大学师生始终风雨兼程,把希望的种子深埋进巍峨大山,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为民情怀,主动肩负“引领区域教师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传承创新中华文明”的使命,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上下求索、攻坚克难,在巴蜀大地绘就教育扶贫美好愿景。(邓希雯 冯庆 )

#扶贫#学前教育#巴蜀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