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崇祯做了17年皇帝,换了19任首辅,隐藏着明朝灭亡的原因

2020-07-23新闻16

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天启皇帝

在开始正文前,船夫带大家先来看一个关于生态平衡的故事。在上世纪初的美国黄石公园,生活着鹿群和狼群,保护这里的鹿,当地人开始大规模猎杀狼群,不到10年黄石公园的狼就绝迹了。

人们的这个初衷是好的,但带来的结果却很悲惨,失去了威胁的鹿开始拼了命地生小鹿。鹿的数量激增,吃完了青草就开始吃草根树皮,对黄石公国的生态造成极大破坏。森林受到了威胁,有些地方因此变成了荒地。

这里就牵出一个关于平衡的问题,看似残忍的狼,也有其对生态有益的作用。狼群与鹿群,以及黄石公园的生态形成了一个默契的平衡。原本死了几只鹿,跑了几匹狼,对平衡影响都不会太大,但如果彻底将狼群从这个平衡中抹去,势必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让生态系统苦不堪言,甚至最终崩溃。

一个王朝,同样也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尤其如此,只不过此时它的生态平衡更为脆弱。我们往往认为以东林党为首的文官集团就是应该受到保护的鹿群,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集团就是招人恨的饿狼。所以年轻气盛的崇祯皇帝一继位,就对大明王朝这个病入膏盲的老人家,来了次有“鹿群保护行动”,对狼群进行了大清洗。

1627年12月11日,曾经被尊为九千岁的魏公公,脑袋终于搬了家,一度气焰嚣张,在江南第一线与东林党抢银子的小太监清洗个干干净净。此时此刻的崇祯认为,大明王朝这个生态系统可以高枕无忧了,自己可以和“可爱”的小鹿们愉快的生活下去,但他一定没想到,他的苦日子就此开始。

一个王朝的灭亡绝对不是一两个人,也不是一两个原因导致的,而所有这些原因造成的后果就是失衡。与失衡相对应的是平衡,就如一个三脚架,三足鼎立就很稳定,但如果失去其中一个,便很容易失去平衡,最终轰然倒地。明朝中后期形成的权力结构主要是皇权、宦官以及以东林党为首的文臣。这三者彼此牵制,互相制衡,达到一种末期的平衡。

其中皇权往往会凌驾于两者之上,扮演裁判的角色,哪一方过于强大,就连和另一方对其进行打压。此时当有狼群威胁,鹿群时刻处于警惕中疲于奔命。可一旦失去威胁,鹿群则会毫无忌惮对生态进行破坏,亦如失去宦官制衡后,贪得无厌的东林党们。

爱炼丹的嘉靖皇帝(见注释1),爱翘班的万历皇帝以及爱做木匠活的天启皇帝(见注释2),都是此中高手!平衡玩的极妙,既让宦官当自己的走狗,又让文臣陷于与宦官的争权夺利当中,无法做大。宦官和文臣都想拉拢皇帝这个重要筹码,因此不得不割让一定的利益,或者是做出一定的妥协,最大的受益者就是皇帝。

或许有些人会说,他们为何不学着当明太祖,或者是朱棣那样的强权人物。这句虽然对,但却没考虑客观事实。王朝之初百废待兴,仕绅阶级也处于初创阶段,就如一家创业公司,势力弱小,只能依附皇权,这个时候皇帝要杀要剐,也只能打碎牙忍着。但到了王朝中后期,仕绅阶级盘根错节,根深蒂固,已经可以和皇权把手腕了。

所以我才会说嘉靖、万历,以及天启皇帝不简单,因为他们都是在仕绅阶级把持朝政的大环境下,一点点建立起自己的权利的,某种程度上这和虎口夺食差不多,而后他们都很好的稳固了极微妙的平衡。

但在明朝末年,崇祯当了皇帝以后,这个微妙的平衡被彻底打破了,因为他在没有培植替代势力的情况下,将制衡文官集团(以东林党为首的仕绅阶级)的宦官集团打掉,造成东林党一家独大,尾大不掉之势越发明显,以至于开始和皇帝唱对台戏!

这也难怪崇祯当了17年皇帝,换了19任首辅,弄死了7个兵部尚书,是崇祯多疑么?是真的不能信啊,因为一大帮人精在跟他“演戏”,满口仁义道德,和国家兴亡那个,背地里不是圈地中饱私囊,就是吃里扒外,叛乱的义军,关外的鞑子,只要给钱什么国家机密和重要信息都能买到,甚至还可以左右朝廷的判断。

这些人不杀还留着?但还真不能杀,因为宦官没了,杀了没人填补空缺,国家机器会停摆,这就是崇祯最大的无奈,以及大明亡国的最直接原因。所以很多历史学家评价明朝并不是被满清打败的,而是自己把自己玩死的,的确有一定道理。

当然,气候因素,税收体制以及征兵制度,也都直接或间接导致了明朝灭亡,篇幅有限暂时只对权力平衡一点进行了讨论。感兴趣的大家留言一起讨论。

注释1:嘉靖皇帝,即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1567年),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晚年笃信道家,酷爱炼丹,重用严嵩。大型历史剧《大明王朝1566》讲述的便是嘉靖皇帝执政末期发生的故事。

注释2:天启皇帝,即明熹宗朱由校(1605年-1627年),明朝第十五位皇帝,他的同父异母的弟弟便是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天启皇帝16岁即位,在位7年,期间宠幸客氏,信任大宦官魏忠贤,不理朝政却专心于木匠活。看似昏庸却让宦官与东林党彼此牵制,互相斗争,最终都纷纷试图拉拢皇帝,使得朝堂保持了一个默契的平衡,避免了一家独大的情况出现。

#明朝#崇祯#皇帝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