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有道理吗? 每个地方的人都有着各式各样的差异。人是群居动物,言行举止都无时无刻不被身边的人影响。以安徽为例,因为历史和地理环境的不同,安徽的南部和北部存在不小差异。一般以淮河为界划分皖南和皖北。皖南气候炎热潮湿,地形多山地,适合水稻生长,这里的人们以大米为主食。皖北气候较为干燥,地形平坦,有大面积耕地,适合小麦大豆等旱田作物生长,人们最常吃的是面条和馒头等面食。语言上,皖南受吴楚文化深深影响,皖南近于江浙,其人文质彬彬,灵活内敛;皖北受河南中原文化影响,其人与河南人、山东人比较类似,讲的是中原官话,所以皖南和皖北互相听不懂对方的方言。处于江淮之间的安徽人比较中庸,既有皖南人的细腻,又兼具皖北人的粗野。地理环境不仅会塑造群体的性格特征,也会影响个体的气质习性,安徽历史上所出的名人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从北向南差异显著。安徽北部沿淮河一带土地贫瘠、旱涝频发,历来是叛军草寇聚义起事之地。所以,像曹操、朱温、朱元璋这些造反起家的开国之君都诞生于此,绝非偶然。安徽中部合肥周边以及长江两岸,平畴沃野,河湖交错,自古就是鱼米之乡。安逸自足的环境容易孕育保守企稳的思想,所以在这里生长的名人多为历代王朝的支持者、股。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下一句是什么?
你觉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话有道理吗?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也不全有。因为靠山吃山,(我们那没水,也不是城里,所以这里只说农村)条件好的自然天生好过,可也容易产生不思进取。而条件恶劣的也总能找到生存的办法,还有可能产生认命思想,却也有可能穷则思变。我住的地方是个小平原,土地肥沃,全是水地,方圆百里的姑娘以嫁到我们那几个村为荣。从我们那往西十多里就是坡地,条件已是不好了,再十来里就进了山,那条件差到连吃水也很困难。所以改革开放后,绝大多数人都下了山。有人打工,有人大小做点买卖。到后来即便是打工的也多在市里买了楼房,至于做买卖的有了几百上千万的不在少数。有一人因和我常打交道,所以其发家过程是我亲眼所见。初从山上下来,在一个临时市场里租了一小间临时门市,卖五金交电,正赶上当时煤炭和房地产发展的那几年,结果从租的一个临时门市发展到自己拥有二三百平米的两个大门市,估计资产以几千万计了。象这样的人经我亲见的就好几家。反观我们那几个条件一直很好的村里人,大多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相比而言,可以说大发展了的实在凤毛麟角。所以不论一方水土好与不好都不能安于现状,更不能认命,而发奋进取才是正道。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下一句是什么?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下一句是“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释义:“一方”,指的是某一复块地域;“水土”“山水”,包括地理位置、物候环境;“一方人”,则是长期生活在这一地域的人。“风情”则是指不同地域上的人,由于环境的不同、生存方式不同、地制理气候不同,导致思想观念和文化性格特征也不同。这两句话出自梁斌《播火记》具体原文如下:第一卷十五:“‘一方水土养一方人’zhidao嘛,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水淀里水,凭着治鱼解苇维持生活,不靠土地。参考资料梁斌.《播火记》.山西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