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宁波46岁老板半年没在公司出现,竟是每天在这“上班”…

2020-07-23新闻4

“老板,你的车子要放到白线内啊!”北仑区明州路上,王华峰推开一家小餐馆的玻璃门,探头朝里喊了一句。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开展以来,这条路成了他和队员的“包干路段”,每天来来回回巡查好几遍。

他是芙蓉社区红十字博爱志愿服务队队长,这半年来也成了社区的“编外社工”,逢工作日“打卡上班”,却不拿一分钱。 他也是当地的一个生意人,公司距离社区不过10分钟车程,却已有半年没在公司露过脸 。

每天在岗8小时

他是社区里的“编外社工”

7月20日上午,记者来到北仑新碶街道芙蓉社区,在三楼最东面的一个小间里,见到了46岁的王华峰。这里原是堆放杂物的储藏室,5月底社区特意腾出来给他用。办公室约8m?2;,布置简单,只有一套桌椅、一张书柜和一台笔记本电脑。

每天早上8点多到岗,下午4点离开, 王华峰的作息时间几乎与社工同步。而这个状态,始于半年前疫情防控。

社区给王华峰腾出一间办公室。

那会儿,他每天扛着几公斤的消毒液,在各个小区消杀楼道和垃圾桶,忙碌不亚于任何一个社工。现在,他依然觉得时间不够用。

王华峰的防疫日记写了厚厚三本。

“一天里要做的事情其实挺多的。”他给记者掰着手指头说,劝导路面规范停车只是其中一块内容,还有捡拾白色垃圾、巡查小区破裂的落水管,登记上报僵尸车等。除此之外,他还要管理一支160多人的志愿者队伍,通过统筹安排,将人员安排到每个点位。

芙蓉社区外的主干道是明州路。当天,临近中午时分,王华峰佩戴好红袖章便上路了。这条路他太熟了,哪个时间点、哪个路段不规范停车现象多,他了如指掌。在一家饭店门外,好几辆电动自行车停得横七竖八,他挨个将它们挪进白线内,留出一条宽敞清爽的人行道。这样的动作,他每天重复在做。

王华峰把电动自行车挪到白线内。

中午11点40分,他邀请记者走进一家快餐店。“这里的饭菜挺好吃的,要不尝尝?”一问才知,原来这里是王华峰的固定就餐点,他几乎从未在社区食堂里用过一餐,不是“不被允许”,而是大伙儿怎么叫,他都不肯去。

为社区工作付出那么多心力,却连一顿中饭都不愿吃, 他的“执拗”让很多人感动。前段时间,社区主任柯珍静向他伸出橄榄枝,有意聘用他。对此,他一口回绝“那还有什么意义?如果给我钱,我就直接走人! ”

见他如此坚定,柯珍静也不好再劝。“我们社区只有6个社工,服务辖区内常住人口13000人。坦白说,从疫情防控至今,有他和他的团队帮忙,真的减轻了很多压力。”

两年“捡”了12个事故伤员

他是公益圈里的斜杠青年

除了被默认的“编外社工”这个身份,王华峰还是公益圈里的斜杠青年 。2018年3月,他加入芙蓉社区红十字博爱志愿服务队,同年年底接棒成为该服务队队长,经培训考试还获得红十字救护员证 。今年5月,他又注册成为宁波蓝天应急救援队一员 ,每15天训练一次,包括冲锋舟、越野跑,下个月还要参加潜水培训和考证。

成为志愿者后,他在汽车里常备急救包,两年时间里在路上“捡”了12名事故伤员。每一次急救结束后,他都要写一份总结,复盘当日的救护经历,并给自己的操作手法打分。

2018年5月1日,是第1次救助,他给自己打了“1分” ,“把老师教的全忘了,脑子一片空白!”今年6月19日,是第12次救助,他写道“个人防护做好,伤口检查符合标准,初步止血,但未对救护环境进行评估 ”,评分“5分” 。

王华峰的电脑里记录着每一次救援经历。

两年来,王华峰的救护手法在一次次的“实战”中越发娴熟,“与时俱进”的还有汽车里的急救包。“以前就一个急救包,现在放了三个,可应对不同伤情。”

交通事故中的伤员接触多了,他以为自己练就了一颗强大的内心,可没想到成为蓝天应急救援队一员后,真正的挑战才刚开始。加入队伍两个月,他已经参与了两次河道搜救,虽然还不用下河,但当水下生命探测仪将搜寻到的画面反馈到电脑上时,他的心里还是犯怵了,连着三个晚上做恶梦。

可即便如此,他还是决定去考潜水证。“这是救援队的必备素质,想想以后会遇到下河搜救的可能性,害怕是肯定的,那就迎难而上呗。 ”

王华峰的车里常备三个急救包。

半年都不到公司露个脸

他是佛系的生意人

在很多人眼里,王华峰是一个“奇怪”的人。他在志愿服务上不断求进的野心勃勃,却从未用在自己的事业上。按照他的话说:如果今年的目标是挣10万元,达成了,就没有心思多挣一分钱,来年的目标也不会“涨”。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五年前王华峰离职单干,创业开了一家公司,承包消防工程。时间自由了,但心里空落落,2016年他随朋友到寺庙做义工,一干就是两年,直到加入芙蓉社区红十字博爱志愿服务队。

献给志愿服务的时间多了,自然事业上无法兼顾。这半年来,他都没去过公司,以前难得去一趟,还会被调侃“王总,好久不见了呀!”

“我现在只负责接生意,谈价格,其余事情交给项目经理干,有时候会利用晚上时间,看下图纸罢了。”他坦言,公司的事情确实顾不上,但他并不是家里的“甩手掌柜”。每天4点从社区“下班”,就是为了接孩子放学,晚饭后还要辅导功课。这样的平衡,让家人给予了更多支持。

帮助他人,也是成全自己,他有感于志愿服务让内心充盈。一件事重复做,必然有人能看到。去年10月,他成为“北仑好人”,两个月后摘得“宁波好人”荣誉。

同样,他感染着更多人。在他的影响下,已先后有两批志愿者组团签署人体器官捐献登记书,今年9月29日还有20多人将“成团”。之所以安排在两个月后,王华峰有自己的考量。“签字容易执行难。虽然我们登记前都经得家人同意,但毕竟有悖传统观念,因此这期间我还要举办几场活动,比如家属答谢会,让他们真切感受到支持这件事的意义。同时,还有可能将成团队伍再壮大一些。”

“人生就是一群人在一起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这句他常挂嘴边的话,也因为他,让很多人感受其中的真谛。

#新冠肺炎_社会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