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百位诗人为皇帝写诗,仅一人被上官婉儿选中,后世文人:不算好诗

2020-07-23新闻11

我们知道,初唐是从第一个皇帝唐高祖元年到唐玄宗初期大约一百年的时间。这漫长的一百年,像《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这样的宫廷诗歌占据了主流地位,由于主导诗坛的诗人多数供职于宫廷,是在宫中掌管翰墨、起草文书的朝臣,如虞世南、上官仪、沈期、宋之问等,所以他们的作品多是奉和应制之作,其他抒发个人情感的作品少之又少。

这些诗人常年生活在宫廷,他们的视野受到了限制,写诗成为他们陪侍帝王、讨好帝王的一种带有实用性的能力。又由于是写给皇族看的诗,辞藻就要特别讲究,还要会颂扬、祝贺、赞美,投帝王所好,简言之就是要会拍马屁,还要文雅地拍。其中上官仪写诗还写出了自己的品牌——上官体,他的精妙雅致使得他获得了以其名字命名的风格称号,可谓功力深厚。

当然,这些文臣们写诗,都是皇上让他们写,鼓励他们创作。初唐的几位君主,李世民、李治、武则天、李显等,都喜爱文学,鼓励诗歌创作。其中唐太宗李世民自己就是一位宫廷诗人,只不过他的文学修养远不及他的政治能力。李世民喜欢“绮靡”的文风,就是词句华美、对仗工整的诗。所以受他的影响,宫廷诗会特别注重诗的形式美。唐中宗李显不时开展诗歌比赛,这对诗人的鼓励就更大了,唐人小说里就记载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应制诗比赛的故事。

唐中宗李显在某年正月三十日到昆明池去游玩,高兴地作了一首诗,命令随从的官员们和他一首,当时有一百多人作了诗。唐中宗就命女官上官婉儿从这一百多首诗中选取一首,作为皇帝新作乐曲的歌词,可谓百里挑一,竞争激烈,但如果选上,那对文士来说可是莫大的荣耀。写好后,上官婉儿站在帐殿旁一座搭起的彩楼上选诗,把看不上眼的诗往下扔,臣僚们都在楼下等。

不一会儿,纸片纷纷从彩楼上飞下来,像下雪一般,早早被扔下楼的诗被相应的官员认领,捂在怀里不好意思再示人。余下的人很紧张,目光紧紧注视着每一张被淘汰的纸条,暗暗祈祷自己的诗不要太早被扔下。到最后,只有沈诠期和宋之问的诗还没被扔下来,冠军就是从这二者选其一了。不多时,一个纸片悠悠地飞下来,大家哄抢着去看,是沈全期的。沈全期不服气,旁边的宋之问十分得意。上官婉儿评价说,最后两首诗的功力差不多,但沈期最后两句“微臣雕朽质,羞睹豫章材”词气已经完结,没有余意。而宋之问最后两句是“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意犹未尽,余音袅袅,更胜一筹。这时沈期才服了,接受了最后的结果。

上官婉儿说的两首诗功力相当的意思,是指他们的格律和措辞都没有问题,不管是押韵还是平仄,都符合要求。我们不妨来看看宋之问的这首诗:

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

春豫灵池会,沧波帐殿开。舟凌石鲸度,槎拂斗牛回。节晦蓂全落,春迟柳暗催。象溟看浴景,烧劫辨沉灰。镐饮周文乐,汾歌汉武才。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

后来有人评价说“虽然在一百首诗中出类拔萃的,由于在应制诗的框架下,没有什么真情实感,全是溜须拍马,感情表达上苍白无力,也算不上一首好诗”。这也是初唐宫廷文人写诗的普遍特点,个人的感受被歌功颂德的要求所挤压,写的诗多是套路。但要说初唐宫廷诗人只会拍马屁,对于唐朝诗歌的贡献几乎没有,这也是不对的。

虽然在内容上、风骨上有缺失,但由于初唐宫廷诗人们对诗的形式和语言十分讲究,为格律诗的形成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诗词歌赋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