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有句俗语,说是每一位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位伟大的女人。虽然这句话 有些一概而论的嫌疑,但用在朱元璋和他的原配妻子马皇后身上,显得极为贴切。从相濡以沫,到飞黄腾达后对朱元璋的规劝,马皇后的确称得上一代贤后了。
一代贤后马皇后是大明朝的正宫之主,她所生的孩子自然就是正了八经的嫡出皇子,在皇位继承上有着其他皇子无法比拟的优势,朱元璋的太子朱标(1355年-1392年),便是他和马皇后的长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嫡长子。后来朱标死得早,朱元璋不得不白发人送黑发人,悲伤之余他做了一件极为不寻常的事情。
按照常理,太子尚未登基便去世,就需要在其他兄弟间再选一个作为新的皇位继承人,但朱元璋或许是爱子心切,并没有将皇位顺延给儿子们,儿子硬是来了个隔代传位,将皇位传给了朱标的儿子,自己的孙子朱允炆。这下可就以朱棣为首的儿子们不太乐意了,同时也为后来的靖难之役埋下了伏笔。
其中以朱棣的反应最为激烈,他抛出的论点是大家都是马皇后的儿子,为何偏偏让孙子继位?但《大明风华》中却给出了不同答案,在朱棣梦回前朝时,看到老爸朱元璋这张大脸的同时,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那就是朱元璋下令要处斩朱棣生母!这也就是说按照编剧的意思,朱棣的生母并非是马皇后,而是其他后宫妃嫔,毕竟凭借马皇后的威望和老朱的感情,朱元璋断然不会这么做。
在《明史》中的记载:
文皇帝讳棣,太祖第四子也,母孝慈高皇后。
如果真的按正史中的白纸黑字,那么毫无疑问朱棣的生母就是马皇后,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明朝官员后来在查看官方档案《南太常寺志》时,便发现了不同记载
懿文皇太子及秦、晋二王皆李氏所生,成祖则碽(gōng)妃生。
根据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朱棣的生母并非马皇后所生,甚至连太子朱标等人的生母也不是马皇后,而是李淑妃。这与《明史》中的记载是完全矛盾的,那么我们究竟该信谁的呢?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南太常寺志》是一本什么书。
明朝建国时的都城并非北京,而是在南京,后来明成祖朱棣攻下南京,便一直想北上迁都,记过多年的谋划终于将明朝首都给为北京,南京便成为明朝的陪都(见注释1)。作为陪都,南京不仅拥有和背景规格相等的宫殿建筑,还有完整的行政体系,为了从名字上加以区分,便往往位于南京的部门的名称前面加在上一个“南”。所以南太常寺便是指南京的太常寺。
朱元璋年轻的时候当过和尚,很熟悉寺院的管理制度,于是在当了皇帝以后将各部门名称改得很有寺庙特色,比如我们要说的太常寺,就是专门负责祭祀和陵寝适宜的,与负责寿宴的光禄寺,负责马匹的太仆寺,负责接待外宾的鸿胪寺,以及负责审理案件的大理寺(见注释2)合称“五寺”。
正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司对中国古代王朝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事情,是不允许出一点差错的,况且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就在南京紫金山,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南太常寺志》要比《明史》更为可信。据明朝李清(见注释3)所写《三垣笔记》中记载,钱谦益(1582年-1664年)在担任南明弘光政权的礼部尚书时,曾进入孝陵查看过明太祖的后妃牌位,发现的确如《南太常寺志》中记载,在二十多位嫔妃中,李淑妃和碽妃分别居左右第一位,地位十分靠前,仅次于马皇后了。
所以,朱棣篡改了历史记录的可能性非常大,但他只改了“活人”的记录,对“死人”的排位却没有枉动,毕竟孝陵是自己老爹的陵寝,而朱元璋又积威甚重,勇武如朱棣也不得不掂量一下。对生母不认就罢了,连生母死后的安宁都不放过,朱棣也怕被雷劈吧。
如此来看,《大明风华》的编剧没有采信《明史》的纪录,而故意在朱棣的梦境中添加生母被斩的情节,是有一定根据的,如此用心,指的点个赞。
注释1:陪都是指首都以外另设的副都,又称辅都,和首都一起被称为“两京”。
注释2:大理寺与都察院、刑部构成了三法司。
注释3:李清为钱谦益在南明弘光政权中的同僚,担任大理寺左丞,查看孝陵时二人一同前往,顾有较为详细的记录。
参考资料:《明孝陵文化的历史底蕴从明成祖朱棣生母之谜谈起》张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