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意守丹田杂念越来越多 为什么每次静坐的时候都心猿意马,较难意守丹田,有什么好办法吗?

2020-07-23知识4

如何做到意守丹田,感觉是什么,光呼吸就成吗? 传统的经验总结丹田集中在身体的腹部,丹田分为 上丹田 中丹田 下丹田。多数人练的下丹田,下丹田就是肚脐下三寸,这也是个概念性的位置,只是说个点,让练习者有个参考便于练习。为什么丹田要以集中于腹部,下丹田以小腹肚脐下三寸为据点。这个问题归于人体筋脉穴位问题,小腹的位置处于人体前任脉,后督脉交会处。包括关元、气海,神阙、命门等穴位。这是人体重大穴位最密集的地方,便于藏气。古人认为下丹田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是“性命之祖”、“生气之源”、“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阴阳之会”、“呼吸之门”、“水火交会之乡”,是真气升降开合的枢纽,是汇集烹炼、储存真气的重要部位。意守丹田,意:意识 意念,练习时要通过呼吸引导,一呼一吸配合意念走,让意念顺着气走,直到终点就是小腹丹田之处,让气汇聚到丹田。守:守住 不让扩散,气是一点一点汇聚,注意力集中于丹田之处,过程比较缓慢 也要通过自己的悟性。丹田一旦有气,最初的感觉是发热,气聚集多便是发胀,能量的大少根据气的多少关系,过程中尽量保持专一 不要分心,要循序渐进。张三丰为什么教大家意守丹田?不是说意守丹田会出事吗? 张三丰丹道-《张三丰内丹36诀-精简版》第一步:行补身漏法—得却病延年之果一、诚意存于下丹田…如何意守丹田? 1、数息法:采用腹式呼吸,观想丹田随呼吸起伏,并默数呼吸的次数。这样可以防止死守,又可以令意念归一。2、观想法:自然呼吸,观想丹田有团光,随呼吸一明一暗;吸气时外界的光涌入丹田,呼气时丹田收缩,把光球压回原状。3、养气法:双手交叠在丹田上,感觉呼吸时丹田的起伏,而意念随心而动,什么都可以去想,不加制止,最终发觉心境一片淡然。所谓意守丹田,多指意守下丹田。下丹田有人认为在脐下一寸五分气海穴处,也有人认为在脐下三寸关元穴处。当然,意守丹田并非指仅守住一个穴位点,而是指意守在以穴位为中心的一定的范围内。在练功的初期,由于思想不容易一下子集中,丹田不能马上守住,可先采用逐步放松法,使思想渐渐集中,杂念逐步减少,从而达到气沉丹田的入静状态。应当指出,意守的目的之一,是为了预防和排除杂念,在运用过程中,不要过分用意,要似守非守,若即若离。如果勉强死守,反而会引起不必要的紧张。因此,要注意意守的火候,即意守时的注意力的强度。意守强度太小,杂念难以排除,丹田也难以守住;意守强度偏大,虽然杂念可以减少,但易招致头痛头胀,精神紧张等不适症状的出现。所以,练功初期意守火候比起“似有似无”应偏大些,精神。为什么每次静坐的时候都心猿意马,较难意守丹田,有什么好办法吗? 打坐是一门功夫,要循序渐进慢慢来,第一步先坐住,别想什么意守丹田,可以默念佛经听着佛经坐,能坐住了就能静下心了。为什么每次静坐的时候都心猿意马,较难意守丹田,请问有什么好办法吗? ? 3 条评论 26 起心动念,知行合一。27 人赞同了该回答 谢。静坐练的就是不要心猿意马。所以不要问为什么会心猿意马。因为你一定会心猿意马,所以才要练静坐去练没。很多武术门派讲究练功时要意守丹田,到底意守丹田有怎样的作用呢? 意守丹田,主要的作用,是让人在练功的时候,意识沉静,专心如一,在这种松静自然、心无杂念的状态下,天人合一,吸收天地精华,涵养自身内气。武术门派也好,道家修炼也好,意守丹田中的“丹田”,在不同的练功阶段,有不同的位置要求,分下丹田、中丹田、上丹田。初学初练者意守丹田,主要是指下丹田。为什么呢?一来,脊柱和胯,是中国武术中出功夫的主要部位,这两个部位在腰腹部交叉,意守下丹田,可以内外兼修,一举两得。二来,腰腹这里的脏器不容易受伤,即便受伤也容易治疗。而中丹田和上丹田,牵扯到神识和意识,一旦出问题,神仙难救,必须有比较扎实的基础后才能练。上图红圈内为意守丹田的大致部位。下丹田的位置,说法纷纭。其实就笔者体悟而言,整个下腹部,都可以算做下丹田。而“意守”下丹田,主要是把意识从大脑中抽空,全部放在小腹这个位置,舒服地、专注地、细致入微地体会下丹田中的各种感觉,慢慢在这种体会中,放松入静,精神归一,从而接通天人联系,吸收高维能量,涵养自身内气。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尤其是“意念”这种东西,不可轻动,容易出岔子、伤身体。希望对武术感兴趣的朋友,老老实实去拜一个师父,在师父的指导下练习。祝大家练功。打坐(盘坐)练气意守丹田时突然感觉身体摇晃和旋转。明明坐得很正直却觉得要倒了?为什么 不是,元神哪能这吗容易就能感觉到啊,哪是你的意向,因为人的眼睛是掌握平衡的,闭上眼睛时间长了就会有这种感觉,建议你试一下我遇到这种情况是的办法,安静下来,全身放松,心无杂念,调匀呼吸,将自己的心想成一潭水,让这潭水如死水般安静,不要抖动。试试吧

#健康#意守丹田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