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是几品官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实际是什么职务?

2020-07-23知识9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具体是什么官职? 三省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三省六部是自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制度。其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隋唐中书省的长官为中书令(隋称内史令),副长官为中书侍郎(隋称内史侍郎),主要职官有中书舍人。中书省主要负责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起草之责主要由中书舍人负担。门下省的长官为侍中(隋称纳言),副长官为黄门侍郎(后改称门下侍郎),主要职官有给事中。门下省主要负责纠核朝臣奏章,复审中书诏□,如认为不当,可以封还和加以驳正,称“封驳”。驳正之权主要由给事中掌握。中书、门下二省都设在宫内,所以又有谏诤之责,设左右谏议大夫、左右补阙、左右拾遗,分属二省(左属门下、右属中书),以匡正皇帝的过失。尚书省设在宫外,长官为尚书令,实际不任命,由副长官左、右仆射代行职权。仆射之下有左右丞、左右司郎中、员外郎,负责都。总管,凤阁鸾台平章事,和内史分别是什么官职 “改名狂魔”武则天掌权后,为了显示自己与之前帝王的不同,将中书省改名为“凤阁”。门下省改名为“鸾台”。因此“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武则天时期就被称为“同凤阁鸾台。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是多大的官?和刺史比如何?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是武则天时期才有的一个特殊称谓,严格意义上这并不是一个有品级的官职(准确来说这个叫做差遣),但是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就把他当做一个有品级官职来理解,相当于正三品。在唐朝时期(包括武周),正三品的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就是宰相,而且是有实权的宰相,就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总理,正国级(当然,唐朝时候宰相不止一个,但是现在国务院总理只一个)。武则天时期的狄仁杰,就曾担任过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在这里稍微讲一下唐朝的官制。唐朝实施的是三省六部制度,三省分别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而在尚书省下面,又设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中书省的长官为中书令(正三品),门下省的长官为侍中(正三品),尚书省的长官为尚书令(正二品)。六部的长官均为尚书(正三品)。唐朝实施群相制度,理论上来说,三省的长官同为宰相。但是,李世民登基前曾担任过尚书令,因此李世民当皇帝后,尚书令便不设了,实际上左右仆射就成了尚书省的最高长官;而另外两省的长官侍中和中书令,因为位高权重,在唐太宗时期轻易不会授人。这样一来,三省的长官都空缺出来了,宰相岂不就就是没人了?当然不是,李世民会给一些品级低于三省长官的官员加上“参议朝政。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是多大的官?和刺史比如何? 很愿意回答这个问题。看到这个提问,我想应该是武则天时期吧。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武则天既有识人之智,又有容人之量,更重要的是她的用人之术,确切的说是个治国之才,在封建社会时代,武则天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一代女皇当之无愧。看到问答题目的“同凤阁鸾台”,勾起了老渔一直以来对武氏皇帝在生活里随意性的看法。之所以这样说,有这么三点,一,民间传说里的武皇帝根据自己的理解以会意法或象形法设计自己喜好的文字,也就是后人称的“则天文字”或“武后新字”“则天新字”,据说武氏造字有二十多个呢。二是传说,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武皇饮酒作诗,饮至兴处,眼饧耳热之际,借酒下诏,命百花即日报春,百花慑威,一夜之间竟然真的绽开齐放,惟孤傲的牡丹抗旨不从。武则天大怒,遂将牡丹逐出帝都贬至洛阳。最为随意的就是题目提到的“凤阁鸾台”。也许是为了展示一代女皇文化水平吧,武皇登基便将原行政机构的中书省改为“凤阁”,门下省改名为“鸾台”,既提问的“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可能是女性的唯美或浪漫吧,“凤阁鸾台”读起来也挺美的,一种协调的美。爱美之心人人有之,皇帝爱美!女皇帝更爱美!何况换个职务名称,大臣们工作起来也有个好。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是多大的官?和刺史比如何?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是武周时期的官衔,狄仁杰曾在武则天时期担任过此官职。《新唐书.百官志》载:“光宅元年,改中书省曰凤阁”、“垂拱元年改门下省曰鸾台”,也就是说“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其实就是唐初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那“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到底是什么官职呢?唐初,唐随隋制,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为全国最高的国家机关,总揽全国军民事务。三省最高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就为“宰相”之职,《新唐书.百官志》载:“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尚书省掌“典领百官”,负责政令的执行;中书省掌“佐天子执大政”,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掌“出纳帝命”,负责审查诏令,签署奏章,并有封驳之权(退回诏令)。而在当时,为了方便三省“宰相”的议事,唐皇就在门下省机构下设置了一个“政事堂”(后唐中宗时迁于中书省),用于方便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因唐太宗曾担任过“尚书令”,遂后世臣子都不敢居其职,于是尚书左右仆射就成了尚书省实际的长官)在此综理全国政事。随后“政事堂”也就成为了协助皇帝处理朝政的最高议事机构,能进“政事堂”参预国事者皆为唐朝实际的“宰相”。当然历代帝王都不会让相权完全的。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实际是什么职务?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武则天称帝改国号后周,中书省改为凤阁,门下省改为鸾台,同为政务枢纽,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与凤阁、鸾台协商处理政务的意思。这个标准职位在武则天时期相当于宰相,我们常见于影视作品,武则天后期不得不倚仗狄仁杰,就是这么个职位。体现了狄仁杰在武周晚期朝廷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使得他可以从容不迫的安排唐朝复辟,安排好了自己的接班人张柬之,成功地把武周恢复成了大唐。武周时期的狄仁杰官至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这个官位是个什么概念? 宰辅就是宰相。狄仁杰是正三品的品秩;因为他是内史令(中书省 长官),所以他是宰相之一!问题的关键是:唐朝 的宰相的评判标准并不在于品秩,而是与不同时期的行政体制、。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是多大的官?和刺史比如何? 在唐朝,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又称“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中央官员,实际是宰相之任,相当于国务院总理。刺史是地方官员,相当于地级市市委书记兼市长,二者权力差距不是一般的大,但刺史的品级或许比宰相还高!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真宰相的重要标志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之中,中中书管政令,门下管监督,尚书管执行,三省的最高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都是宰相。后来,皇帝为了控制相权,喜欢用一些年纪较轻、官阶品较低的官员担任宰相,由于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这些官职的地位崇高,轻易不授人,所以皇帝会给这些官员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赋予他们宰相的权力。“中书门下”是指宰相相议事的政事堂,“同三品”是因为中书令、侍中都是正三品;至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后期的称呼,本质上跟“同中书门下三品”没有区别。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是为了表示这些官员享有与中书令、侍中享有同等的地位和权力,凡加此衔者都是真宰相,不加此衔者不是真宰相。至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与“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没有区别。凤阁鸾台平章事狄仁杰是几品? 概括说来,相当于宰相。唐代官职是九品中正制。唐代的正一品如三师(太师、太傅、太保)或三公(太尉、司徒、司空)都是虚衔,荣誉称号而已。唐初,以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综理政务(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门下二省地处宫内,尤为机要,故常联称。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并为宰相。宰相议事的政事堂初设于门下省,后移至中书省。唐初,除三省长官为当然宰相外,皇帝又指令其他官员参预朝政机密。其本官阶品较低者,则用“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武周时改称为“同凤阁鸾台三品”或“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的头衔,亦为宰相。“同三品”是因为中书令、侍中是中书、门下正三品官,加此衔以示其与中书令、侍中享有同等权力及待遇。贞观十七年(643),李绩为太子詹事同中书门下三品,是此号第一次出现。其后,以此衔为参政标志,虽本官品级高于三品者也要加此衔才得为宰相。“平章”意为评议辨别,引申为断决处理。受此衔者,即有在中书门下处理政事的职责。史载贞观四年,戴胄以民部尚书同平章国计;八年,左仆射李靖以疾辞位,诏令其病稍痊愈,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政事。这都是此衔出现的早期记录。至高宗永淳元年(682),同。

#历史#晋朝#凤阁鸾台平章事#中国历史#隋朝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