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历史的人应该都知道,天灾人祸在我国古代最为常见,因为生产力低下,人们没有相应的防护措施,每当遇到洪水、地震、山体滑坡等不可抗力时,“吃”成了百姓最难解决的问题。但这一问题却在明代得到了解决方法,这个解决方法是一棵植物,它叫甘薯,外皮淡黄色,食之有很强的饱腹感。那么这个甘薯从何而来呢?它并非我国本土生产的植物,这一个人冒着生命危险从西班牙“偷”过来的,这个人就是我国的甘薯之父陈振龙。
寻到甘薯
陈振龙原本是秀才,参加乡试失利,转为经商,经常去当时的吕宋岛,也就是现在的菲律宾运货。当时的中国贫富差距大,底层人民经常闹饥荒,陈振龙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一直想寻找解决这种饥荒的办法,而就在吕宋岛,陈振龙发现了当地特有的植物“甘薯”,他从未见过这种植物,既可以生吃,也可以熟食,存活率也非常的高,当地百姓经常会挖这种甘薯吃。
他突然意识到,这也许就是解决中国饥荒的好办法。当时的吕宋岛是西班牙统治的,戒备森严,绝不允许旁人携带甘薯出境。陈振龙就想尽各种办法,他斥巨资买了几尺甘薯藤,将它编入藤篮之中看不出来,再把它藏在运货的船上,经过七天七夜的航行,终于将甘薯带回福州。
缓解饥荒
回到故乡的陈振龙立马将甘薯栽入地中进行培育,并花大价钱雇佣了几个农民日夜看顾薯藤,果然种出了甘薯,当时,正值福州大旱,福建巡抚金学一筹莫展,陈振龙就赶快让儿子陈金纶奉上《献薯藤种法禀帖》,种出了许许多多的甘薯,一下子就缓解了饥荒。
后来,甘薯种植技术得到发扬,因为它耐活,饱腹感极强,味道也甜津津的,又被称作“地瓜”、“红薯”,陈振龙的名字也随着甘薯之名传播中国,人们亲切称他为“甘薯之父”,郭沫若更是对他的所作所为大肆夸奖,赞扬陈振龙“功比神农”,救活当年三亿人口,是切切实实的大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