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古人谁可以使用《伤寒论》 翻刻校正宋版伤寒论上

2021-03-08知识3

伤寒论哪个版本的更好些

进则救世? 翻译:如果在朝廷内当官,就要为国家出力、为百姓服务。如果不当官了,就要做一个救济困苦人民、为百姓出力的人。原文: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此句出自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主要内容:全书10卷,共22篇,列方113首,应用药物82种。第一卷为“辨脉法”和“平脉法”两篇,主要论述伤寒及杂病的脉、证与预后。第二卷为“伤寒例”、“辨痓湿暍脉证”、“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主要总论六经发生、发展、治疗、预后的一般规律、痓湿暍的证治。第三卷至第六卷,主要论述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六经病的脉、证、治疗与预后。第七卷至第十卷主要论述霍乱、阴阳易、劳复的证治及伤寒病的可汗不可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等。扩展资料写作背景:《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汉医经典著作,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2卷。现今遗存10卷22篇。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伤寒论》原书曾经西晋王叔和整理编次,在五代十国时期已经处于一线单传、存亡继绝的危机状态。此书在北宋国家书府秘藏八。

古籍点校者在底本选择,参校本、参校范围的确定上应遵循怎样的学术规范?古籍点校采用单行本体例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说周邦彦在词上的成就很高、历代词家都很推崇他? 历代词家也都很推崇周邦彦,但现在知道他的却不太多?我是指非专业人士中,没有苏轼柳永一类的知名度。

《黄帝内经》是一部怎样的经典?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有“医经”、“经方”、“神仙”和“房中”四种中医典籍,《黄帝内经》被收录于“医经”中。所谓“医经”,就是阐发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医学理论之著作。之所以称之为“经”,是因为其重要性。古人把具有一定法则、一般必须学习的重要书籍称之为“经”,如儒家“六经”,老子的“道德经”以及浅显的。

中医的伤寒论各个版本有什么不同? 伤寒论各个版本有什么不同?买那个版本比较好些?27,905 ? 4 条评论 9 儿女正当好年华 47 人赞同了该回答 这个问题实际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是《伤寒论》的版本。

唐小楷灵飞经已到手,如何开始练? 想练字。看了之前的问题说灵飞经开始练最好的。字帖已入手。不好摹,而且我觉得摹也没啥用。该怎么练比较好

古人谁可以使用《伤寒论》 古代医生基本都可以用 古代医生基本都可以用 除了医生,中国古代读书人都读医术,基本读书人都懂 懂得多还是少罢了,所以读书人也用《伤寒论》,古代汉医经典著作之一,是。

伤寒论的流传 《伤寒论》原书曾经西晋王叔和整理编次;但在五代十国时期已经处于一线单传存亡继绝的危机状态。此书在北宋国家书府秘藏八九十年后,于嘉佑年间(1056-1063)北宋校正医书局成立,选高继冲进献本为底本,由孙奇、林亿等校定,于1065年由朝廷诏命国子监雕版刊行,名为定本《伤寒论》,结束了从汉末至宋凡八百余年传本歧出、条文错乱的局面。金皇统四年即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刊行,有详注,逐渐取代白文本《伤寒论》,白文本南宋未再翻刻,至元代,白文本《伤寒论》除少数藏书家偶有其书外,社会上已无该书。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江苏常熟藏书家赵开美偶然得到北宋刻本《伤寒论》十卷,请优秀刻工将此书收刻于《仲景全书》中。北宋原刻本旋即丢失,现今仍在留存的只有赵开美本。赵开美本逼真宋版,后世尊称赵开美本为宋本伤寒论。赵开美本今存五部。《伤寒论》在国外亦有广泛影响。除此之外,其他还有《唐本伤寒论》(唐孙思邈)、《宋本伤寒论》(宋高继冲)、《金本注解伤寒论》(金成无已)、《宋本伤寒论》(明赵开美)、《康治本伤寒论》(日本)、《康平本伤寒论》(日本)、《桂林本伤寒论》、《敦煌本伤寒论》(残卷)等版本。

古人谁可以使用《伤寒论》 翻刻校正宋版伤寒论上

#翻刻校正宋版伤寒论上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