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古代朝议制度的发展历程是什么样的?

2020-07-23新闻12

所谓朝议制度,也称廷议制度,简单理解即为封建朝廷中央众大臣商讨国家大事的平台。它自秦朝建立而生,至清朝灭亡而止,贯穿于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史之中,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朝议制度的起源

古代中国历史悠久,上下有五千年之长,在漫长的历史中,古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以封建君主制国家为主体。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统一了中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建立了皇帝制度,宣称皇权至上和皇帝独尊,并且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以加强中央权力,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管辖任免官员。

三公九卿制以丞相为首,丞相统辖百官,为皇帝服务,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务,众多官员共同协作治理国家大事。

朝议制度的发展与三公九卿制度的发展是交织在一起的。在封建官员都已经完备的情况下,秦朝中央有了朝议制度。朝议制度其实早在氏族公社时期就已经产生,但是在那个时期朝议制度只是处理公社事物的一种途径,在氏族公社时期,阶级还不明显,早期的朝议制度只是一种原始民主协商制度。

而随着经济的发展,阶级分化,中国进入奴隶制社会,接着又建立了封建君主制国家,朝议制度也随之发展,由早期的原始民主协商制度演变成为封建社会时期的重要政治制度。

二、朝议制度的发展:与古代皇权的演变趋于一致

秦朝是我国第一个封建君主制国家,朝议制度就是从此时开始发展。朝议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的一个重要的政治制度,朝议制度主要分为“廷议”和“集议”两种。

廷议是指皇帝端坐在殿堂之上,听取百官汇报政治情况,百官按照典例朝见皇帝,如果国家有事需要决断,则由皇帝在上朝之时口头提出,百官们如果对这件事有争议就当朝议论,做出判断,制定出解决办法,这就是廷议。

廷议可以解决国家的一部分问题,但也有一些事皇帝不会在朝会中提出,而是“下其议”,选定一定范围的官员,命令他们讨论这件事,比如“九卿会议”、“王大臣会议”,等这些选定的大臣意见一致之时,就将意见上奏给皇帝,这就是集议。

无论是廷议还是集议,最后的决策权都是掌握在皇帝手中,下面的官员只是为皇帝总结出解决办法而已,他们并没有决策大权。

汉朝时期,统治者吸收秦朝灭亡的教训,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在中央为了加强皇权,则实行内外朝制度。内外朝制度出现于汉武帝时期,内朝官员由皇帝依照个人意愿任用,通常由皇帝左右的亲信和宾客构成,他们与皇帝一起商量解决国家大事,内朝中的官员就是皇帝的智囊团。

外朝又称外廷,是由公卿大夫等由国家正规选官机构选出来的官员。在西汉建立之初,国家大事由皇帝处理,丞相有时虽然也参与谋议,但往往会受到皇帝的猜忌。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君权采取内外朝制度,对于一些重要的政事,皇帝选择依靠一些亲信在宫廷之内作出决策,这就是内朝,有了内朝,和它相区别的其他官员自然就被称为外朝。

内外朝制度的形成自然也对朝议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皇帝为了加强皇权选择任用亲信组成内朝,一些国家大事直接交由这一部分官员商议决定,外朝对皇帝的影响也就是正常的官僚政治对皇帝的影响已经远不如从前。朝议制度旨在商议制定解决国家大事的方法,但是皇帝却将决议之权由外朝转移到内朝,这无疑是对朝议制度的削弱。

如果说汉武帝时期的内外朝制度对朝议制度的影响只是表面上的,那么明清两代对朝议制度的影响则是非常巨大的。

古代中国建立的封建君主制国家一直在加强皇权削弱宰相权力、削弱地方权力以加强皇权,汉朝尚且处于封建君主制国家早期,此时的皇权受其他权力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但当到了明清两朝,封建君主制大大完善甚至到达顶峰,皇权也不断加强。

明朝建立之初,开国皇帝朱元璋处死了宰相胡惟庸并且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所有事务由皇帝一手包办,而不是再由百官朝议,最后呈交给皇帝,由皇帝做出最后决断,但是古代中国事务繁多,交通也极为不便,而皇帝的个人精力有限,所以不可能皇帝一个人就可以处理完所有的事情,必须要有他人的协助。

但是皇帝不信任宰相,时刻提防着宰相权力过大、杀帝篡权。因此朱元璋处死宰相,防止这种状况的发生,但是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且政治和地理上均大一统的国家,因此事务繁多,皇帝一人很难处理完这些事情。所以便需要其他人的帮忙,但是为了自己皇权的稳定,皇帝绝对再也不会再立一个像丞相这样为百官之首的官员。

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皇帝建立了内阁,内阁对皇帝来说是很便利的,它减轻了皇帝的压力。皇权在这一时期空前发展,达到了加强皇权的目的。

但是这种情况对朝议制度是不利的,原先国家大事是由百官在朝会时共同商议,而在明朝时期则主要由内阁与皇帝决断,其他官员只用负责执行,即使有一些事情可以由百官共同商议,但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皇帝和内阁官员手中。

清朝是少数民族政权,是古代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君主制国家,清军入关以后,统治者积极实行一系列汉化措辞,以此获取汉民族的支持,清朝的统治者自然也与前代统治者一样是想加强皇权的。

清朝入关之初,继承了明朝的制度,内阁就被清朝沿袭下来,但除了内阁,清朝本身还有一个“议政王大臣会议”,这是清朝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女真部落时期,有满清贵族官员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也是清朝朝议制度的一部分。

清朝时期内阁仍然存在,但是在议政王大臣会议面前,内阁并没有太大作用,而为了更进一步加强皇权,清朝统治者建立了另外一个机构“军机处”,

军机处最初只是为了处理军事,但是在战争结束以后,这一机构仍然延续下来,成为加强皇权的工具,清朝时期的中央集权也因此达到了鼎盛时期,皇帝集大权于一身。而以“议政王大臣会议”为代表的朝议制度则与前代一样在皇权不断加强的情况下逐渐沦为了附属品。

三、朝议制度的影响

朝议制度的影响主要可以分成两方面,先说它的有利方面,朝议制度组织大臣们议政,可以集思广益,制定出良好的解决办法,而不是仅仅依靠皇帝一个人,在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下,可以有效君主减少决策失误,更好地促进社会秩序的有效运行。

但是这一制度也有不利的方面,

朝议制度所得出的方案仅仅是皇帝裁决的一个依据,只是给皇帝一个参考,而国家大事的解决方案和国家的法律、政策最终都还是只取决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而在君主专职强化的明清时期,朝廷大臣往往难以参与议政,这一制度也就成为了皇权加强的附属品,真实作用其实并不大。

结语:

总的来说,朝议制度与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演变休戚相关,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所起到的作用也是利大于弊的,它为解决国家大事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途径,减少了皇帝的决策失误,为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以及封建君主制国家的维持起了一定的作用。

#君王皇帝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