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古代的高僧一天的伙食如何? 法藏讲寺早课

2020-07-23知识17

律宗的经典判教 律宗的教理分成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科。戒法是佛所判定的戒律;戒行是戒律的实践;戒相是戒的表现或规定,即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等。该宗的主要学说是戒体论。戒体是受戒弟子从师受戒时所发生而领受在自心的法体。即由接受的作法在心理上构成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这是律宗教理的核心理论。戒体,旧译“无作”,新译称“无表”。三家对此有所分歧。古师多依《成实论》,以“无表业”为色法,倡色法戒体论。南山宗道宣说《四分律》通于大乘,依《楞伽经》、《摄大乘论》所说,以阿赖耶识所藏种子为戒体。它和前二说相对,称为心法戒体。《四分律》分通大乘之说,起于慧光,道宣在《羯磨疏》里更从律文中搜寻出五种理由来证明其说。一曰“沓婆回心”,二曰“施生成佛”,三曰“相召佛子”,四曰“舍财用轻”,五曰“识了尘境”。由“四分”通向大乘,更进一步建立三学圆融无碍说。一戒一行,圆融观解,就具足一切行,这就成为大乘妙行。该宗又将佛所制诸戒归纳为“止持”、“作持”两类。“止持”即“诸恶莫作”之意,指比丘、比丘尼二众制止身口不作诸恶的“别解脱戒”;“作持”即“众善奉行”之意,包括安居、说戒、悔过以及衣食坐卧等种种行持规则。《四分。昨天才开始念楞严咒,有些问题要问 可以念,犯了杀父、骂娘、杀猪、邪淫等等只要你能够每天坚持楞严咒十方诸佛都会加持你,都会把功德回向给你,一切罪都会慢慢帮你清除,你现在吃荤,也会慢慢的让你断掉荤腥。中国临终关怀和所谓的佛教超度有什么本质区别和联系 佛教的临终关怀与超度人临终之际,身心蒙受剧苦,最需要关怀照顾。经中说临终最后一念决定死后的去向,故在斯际照顾亡者,帮助其保持正念、往生善处,至极重要。现代医学发现,病危时没有精神支持网络的人,尤其是男性,死亡率比具有精神支持网络者高3倍。西方天主教于1967年创办“善终院”,提倡对重病垂危濒死者给以“善终照顾”或“临终关怀”(Hospice),对其作为“全人”的身体、心理、社会、心灵各个层面的需要给予关怀照顾,给以心理辅导,帮助其解除痛苦和恐惧,俾能平安、尊严地迎接死亡。此后,临终关怀逐渐受到重视,进行一系列临终照顾的“安宁病房”,现在已在西方普遍设立。佛教,其实有久远的临终关怀传统,长期以来自觉进行临终关怀工作,形成了甚为丰富的临终关怀操作体系。佛陀与临终关怀佛陀生前,便经常作临终关怀的工作。如《杂阿含》卷五第103经载:有一位那拘罗长者,年120岁,“羸劣苦病”,往见佛陀,请求“长夜安乐”之道,佛陀教他:“于此苦患之身常当修学不苦患身”,然后教给他如实观察五蕴无常、涅盘寂静的方法,使其获得解除死亡恐惧的智慧。同经卷三七第1023经载:未断身见等五下分结的叵求那比丘病笃,佛为种种说法,使其当下断。当今社会邪师都有什么表现 怎么分辨 当今邪师的很2113多种典型表现5261依止善知识乃修行之必须,但行者不4102能盲目随便依止。若错误地1653依止了毫无修行证量的邪师,反而堕落更快。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因此在决定依止之前,一定要小心抉择观察避免被邪师所骗。邪师多是打着佛陀正法的旗号,现与正法相似的形象,其言语行为极具迷惑性,对经论了解不多的初学佛者最易上当。那么,邪师通常有哪些表现呢?喜好浮夸:有一类邪师常让弟子编写资料,将自己吹嘘成,“活佛”“金刚上师”“大伏藏师”,“大禅师”“佛菩萨再来”等,逢人便发,如世间推销做广告一般。与人相处,不论对方根基如何,千篇一律总会将话题引到自己是某某大师转世,某某活佛与自己关系如何密切,某某社会名流是自己弟子等方面。真正的活佛,伏藏师等决不会以此为标榜,反而会故意隐瞒自己的功德,因为他们知道这样做会障碍修行。不具传承:传承是指至自己的上师,每一代皆依正法修持,而对心性究竟明了。有一类邪师缺乏基本的佛学素养,根本不知实修要得成就,必须依止有传承的善知识,依传承知识世代相传的修法行持。他们为标新立异诓惑世人,便自称是某新宗派的创始人,或是某新修法的发明者,持有者。大善知识皆依佛陀,。成观法师的相关图书 类别:注解佛经页数:1220页撰注者:释成观法师发行者:大毗卢寺(台湾)?遍照寺(美国)出版者:毗卢出版社承印者:世桦国际股份有限公司版次:2007年[民国96]第三版,敬印一千册国际书码:ISBN 978-957-9373-24-1,精装流通方式:非卖品赠阅处:(台湾)大毗卢寺?(美国)遍照寺本书简介:楞伽经义贯」第三版序言敝人于约二十年前(一九八四~一九八七)在闭关时所注的楞伽经义贯,先后经由大乘精舍(一九九○年、初版)、佛陀教育基金会(一九九三年、初版二刷)、及高雄文殊讲堂(一九九五年、第二版),各印了三千册(至心铭感)。然至今皆已结缘一空,时有欲请阅览者,乃至求一册而不可得。故今再行助印此书。《楞伽经》,大家都知道是震旦禅宗初祖达摩祖师传灯印心的无上宝典,因此是历代禅者修习如来禅、明心见性的最主要依据之一。除此之外,佛于本经中详示五法、三自性、八识、二种无我,这些法门,也都是法相宗、唯识学主要研习的对象,尤其是三自性(依他起性、徧计所执性、圆成实性)、以及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的体、相、用,更是唯识学的本色当行;甚至五法(相、名、妄想、正智、如如),以及二种无我(人无我及法无。

#释迦牟尼#念佛#佛教#大乘#文化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