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蒙恬临终留下遗言,曹操看后痛哭流涕:这一点咱俩太像了

2020-07-23新闻17

曹操何许人也?三国曹魏之首,群雄并起之时的霸主,世之奸雄。又是刘备集团口中的“托名汉相,实为汉贼”。他一生纵横天下,以王者风范在豪杰众多的东汉末年立于高处,说这样的人会读“古文”而泣,你一定不信,我也不信。

可是曹操偏偏就哭过,读了秦将蒙恬的临终两句话,痛哭流涕,这一点尽管被多方质疑,确实事实。在《述志令》中记载:“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

蒙恬究竟说了什么糟心的话,让这位面临千军万马面不曾改色的时代“奸雄”痛哭呢?

蒙恬

昔日,我国历史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纵横天下,扫荡八荒,统一中国,最终归无法超脱五行,最终身死于归京途中。

秦始皇留有遗诏,传位公子扶苏,只因他时日无多,没能亲手将扶苏送上皇位,只留下一纸遗诏,延续自己的意愿。然而,秦始皇固然伟大,死后却再难以威慑赵高。赵高与扶苏以及蒙恬不和,如果扶苏登位,赵高会有什么样的下场他最清楚,为了保护自己的私利,赵高伙同李斯决定篡改秦始皇遗诏,传位与赵高相亲的胡亥。

一人、一骑,一份赐死扶苏的诏书送到了扶苏的手里,公子扶苏看罢,居然真的自尽而亡。

赵高忌惮公子扶苏手下的蒙恬将军,于是假造诏书,故伎重施,赐死蒙恬。若说扶苏并非饱经沧桑之人,一时意气自尽,尚且可以理解。蒙恬将军久经沙场,多年为官,深知其中奥妙,为何手握三十万重兵的蒙恬,见了一纸伪造的诏书,也引颈就戮了呢?或许,其中的原委都包含在了他临死前说的几句话中。

“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

蒙恬认为,他蒙氏三代在秦朝为官,凭借多年积累的信誉立于秦朝。他手下有兵将30多万人,如果想造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他知道自己必须要死,不辱没先祖,不忘先皇之恩。

就这样,曾经率军驱逐匈奴七百里,让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将军,被赵高这样的小人伪造的诏书给杀害了。他可以造反,也有造反的实力,但是他没有选择造反,而选择了忠于秦朝,无愧先祖。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曹操

曹操虽然为奸雄,却因为读蒙恬之遗言而哭,实乃是有感而发,大有同病相怜之意。从《述志令》中记载的另一句话,我们就可以读出曹操内心一二。

“孤祖,父以至孤身……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述志令》

这一句,与蒙恬之语极像,同样是祖上三朝为汉臣,蒙恬之语让曹操联想到了自己,他或许更能够理解蒙恬的当时的心境。曹操位极人臣,权力滔天,造反称帝之举,只在其一念之间。在某种程度上说,曹操离皇位的距离,比蒙恬更近。

但是曹操的选择和蒙恬一样,他也没有称帝,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心境,他感觉与蒙恬跨越时空建立的心灵连接,一时间情绪无法自控而大哭。

不过,野哥倒是觉得曹操自比蒙恬而大哭,有作伪之嫌。蒙恬为忠臣,他的感慨自然情真意切。但是曹操的背景却与蒙恬不同,曹操当时处在三足鼎立时期,曹操读蒙恬书而大哭时,正是孙刘联合抗曹的时期,曹操篡汉之势已成,说他无篡汉之心,恐怕三岁孩童也不会相信。

曹操选择挟天子以令诸侯,而非自己取而代之,更多的并非忠于汉,而是因为时局决定他不能自立,时机尚不成熟。这一点从他杀了忠于汉的荀彧就可以看出来,他有心篡汉,又深知不能为,故显露“奸雄”本色,痛哭蒙恬,将自己的“大不敬”与蒙恬的“大忠”进行混淆,达到他巩固掌权地位的目的,为自己子孙后来篡汉铺路。

一场大哭,背后隐藏了多少真情实感,又掺杂了多少阴谋心机,波谲云诡的历史舞台,上演又谢幕了多少精彩传说与豪杰。

蒙恬败了,也赢了;曹操赢了,也败了。

▲文|野史日记

参考文献:《述志令》《三国志》《史记》

#太监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