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最早在春秋的时候,并非是一种固定的官职,有时也作为一种尊称,比如《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中:
岂将军食之,而有不足?
大意是说将军(魏献子)怎么会让我们吃不饱饭?这里将军二字,就是对魏献子的尊称,并非具体的官职。
春秋时期,官职体系的建立还处于初期阶段,很多职位和权利界定并不十分严格,对于文武高官,都可以封为上卿。这一点在《史记》关于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中有所体现: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
到了战国时期将军正式成为官名,并在秦朝军队中得到具体应用,比如在行军打仗的过程中,会设置前军将军,后军将军,左将军和右将军等。
卫将军、车骑将军
到了汉朝,将军这个官职正式走入历史舞台。
在平定诸吕之乱后,汉文帝登基,面对朝堂上的一帮老臣,以及虎视眈眈的各位刘氏诸王,汉文帝不敢轻易动他们的官位(蛋糕),于是下旨新设立两个将军职位:卫将军、车骑将军(见注释1)。
卫将军,顾名思义是为了防卫,其负责统领京城南北军,总管帝都安防。车骑将军,车骑原意是指战车和战马,在秦汉之前,战车一度是各个国家的核心军事力量,直到后来才被行动更为灵活的骑兵所替代。虽然战车在实战中消失,但其影响力仍在,所以汉文帝以车骑为名,设置了将军职位,主要负责全国军事,尤其是对内平叛。
从职能可以看出,卫将军和车骑将军都是国家权力机构的核心角色,于是对于这两个职位的人选,汉文帝也是下了一番功夫。
卫将军由自己的亲信,在代国时的中尉宋昌担任,正是他力主代王前往都城,继承帝位。车骑将军则由自己的亲舅舅薄昭担任,当初为了探明长安虚实,还是代王的汉文帝派去打探消息的正是这位薄昭。二人皆从龙有功,获得如此职位也算是实至名归。
值得一提的是,汉文帝出于信任,将车骑将军授予了自己的舅舅,让这个职位从设立之初,就充满了外戚色彩,以至于到了汉朝后期,车骑将军彻底沦为外戚的囊中之物,在皇权统治下越发尾大不掉,这是后话了。
大将军、骠骑将军
大将军一词,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曾出现过,当时也称上将军,为战争时期全国最高军事统帅。楚汉争霸时,汉高祖刘邦就曾拜韩信为大将军,但这些都是战争时期的临时职位,战争结束,权利就失效了。直到汉武帝时期,为了削弱丞相职权,便设立大将军职位。全称是大司马大将军,位在丞相之上。《汉官仪》中便有这样的记载:
汉兴,置大将军,位丞相上。
在此之前,丞相有很高的人事权和行政权,主要通过尚书批复奏章来实现,在汉武帝设立大将军后,便将尚书改在了大将军处,相当于变相的夺走了丞相的人事权和行政权,曾经的百官之首的丞相逐渐被架空。与此同时,大司马大将军成为真生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职位。
第一位担任大司马大将军的是汉武帝的小舅子卫青,他的姐姐便是汉武帝的第二任皇后卫子夫。当时和卫子夫还处于蜜月期的汉武帝,很放心的将权利交给了自己的小舅子。
大司马大将军出现后没几年,汉武帝又为同样是外戚的霍去病,设立了一个与大司马大将军地为相同的重号将军——骠骑将军。但这仅仅在霍去病活着的时候,与大司马大将军算平级,霍将军英年早逝后,骠骑将军的地为便下降,与卫将军和车骑将军地为等同。
四征、四镇、四平、四安将军
时间到了三国时期,汉末连年的动乱,让百姓流离失所,同时也让越来越多人因军工晋升,原先的大司马大将军、车骑将军和骠骑将军等职位就显得太少了,于是逐渐的开始使用四征、四镇、四平、四安将军。
所谓四征,就是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和征北将军。四镇、四平、四安将军以此类推。这些将军的地为仅仅次于三公,均在卫将军之下。
虽然四征、四镇、四平、四安将军名称很相近,但彼此之间也有高低之分。简单来说就是征>镇>平>安。其实从字面意思上也很好理解,“征”往往带有开疆拓土的意思,甚至战场都可能都在国外。“镇”带有镇守的意思,很可能是边境有外族的军事威胁。“平”则是国内有叛乱,需要评判,至于“安”,很可能只是处理一些战后事务,以及休养生息。
当然由于三国时期全国政权不统一,往往会出现同一职位,三个国家均有的情况。同时需要注意,四征、四镇、四平、四安将军并不是说都需要设置,而视具体情况来定。一代枭雄曹操在其著作《述志令》中就写到:
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
此外如果四征、四镇、四平、四安将军当的久了,官职还可晋升为征南大将军等。
到了后世,将军这一职位又迎来了新一轮爆发期,新的名称被不断“开发”出来,权利也进一步被分散,从而也使“将军”一词逐渐淡出权力核心,走向了权力边缘,被新创造出来的官名职位所替代。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
注释1:车骑将军,这一称谓在汉高祖创业时期就已经存在了,但此时只是行军打仗的将帅称呼,并不是具体官职,直到汉文帝下旨设置才成为朝廷的具体职位。
注释2:《述志令》,又名《让县自明本志令》,是曹操对外表达自己思想和经历的一篇带有自传性质的重要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