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描写的是什么植物 居高声自远描写的是什么

2021-03-07知识5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全诗表达了什么意思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意义是什么或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6261696475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339653664 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出自唐初诗人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赏析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朝时期的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完整诗句的全文解释 蝉作者: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响亮的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发声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疏:开阔、稀疏。藉:凭借。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描写的是什么植物 居高声自远描写的是什么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写的是什么景物?怎么解读?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句诗出自虞世南的《蝉》。景物是写蝉,实质是“托物言志”,表达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虞世南其人及该诗的创作背景虞世南(558年-638年),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书法“初唐四大家”。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登位后,虞世南任弘文馆学士,成为重臣,但从不傲慢,踏实勤奋,深得唐太宗赏识,经常邀他参加一些典礼活动。一天,唐太宗起了雅兴,邀请弘文馆学士们共赏海池景色,谈诗论画。唐太宗询问,各位学士是否有新的诗歌作品,虞世南便诵读出该诗。原诗的字面意思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的大意是,蝉垂下像帽带似的触角,吮吸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绵的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住在高树上,而不是借助了秋风。此诗对蝉的描写十分形象,说明作者平时善于观察事物,对蝉的观察很仔细,如触须饮甘露,声音传得远的原因都分析很到位。全诗简朴明了,又意韵深厚,把“知了知了”叫个不停,比较烦人的“蝉”写活了。原诗的深层意思虞世南原是陈隋旧臣,入唐后以文才和德行受到唐太宗。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的作者表达了什么之情? 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它的深层意义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量,绝非依凭见风使舵,或者什么权势、关节和捧场所能得到.蝉作者:虞世南垂穗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居高声自远描写的是什么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