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公村 姓名由来 明代万历年间记载的文献中,又将“畏吾村”称之为“苇孤村”,这个“苇孤村”就是现在的“魏公村”,可见,“魏公””两字应该是“畏吾”,“苇孤”的谐音。由此可见,畏吾村的叫法由来已久。这“畏吾”原来就是畏兀儿。民国时期,“畏吾村”的叫法被“魏公村”取代并沿用至今。至于为何要改成“魏公村”则无人知晓。有种说法是元代曾追封数名畏兀儿朝臣为魏国公,故而简称魏公村,这个解释似乎难以站住脚,北京有很多地方,其现在的名称都是最初称呼的讹音,古人读书识字的并不多,很多时候都是口口相传的,这传着传着就变。譬如五道营胡同,明代为武德卫营驻所,讹音叫成了现在的五道营,又如狗尾巴胡同,似乎是不太雅,慢慢地雅化成了高义伯胡同,如此等等,举不胜举。扩展资料1、魏公村的历史其实只是北京城厚重文化的一处缩影。北京就是这样的一座城,一方一寸间都有不尽的传奇,其蕴含的文化博大精深,背后的历史源远流长,这些也正是北京最惹人爱的地方。2、为了纪念魏国公而改名“魏公村”的提法也未必就不是事实。无论是讹音或者雅化,在岁月的流逝中地名的变化为这块土地增添了复杂和曲折,然而,这种深厚的变化深处却藏着最有滋味,最引人琢磨的历史。。
洛阳名字的由来 历史上洛阳因其位居2113天下之中,山川形胜甲于天5261下4102,成为历代立国建都的首选之地和兵1653家必争之地。洛阳地名也随着朝代更迭和疆土争夺而屡有变化。洛阳的众多名称体现了洛阳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地位。在传说时代,相传轩辕黄帝时洛阳称为郏鄏,因其北部邙山名为郏鄏山而得名。后来虽有周成王定鼎郏鄏之说,但郏鄏之名并非始于成王,古已有之。夏代太康为王时,赶走了在洛阳居住的一个部落斟鄩族,定都斟鄩。斟鄩为城名,其遗址在今洛阳偃师二里头村。斟鄩开了洛阳为都之先河,奠定了洛阳在七大古都中为都年代最早之地位。商代成汤居西亳,西亳为都城之名,在今洛阳偃师尸乡沟一带。西周时期,洛阳的名称比较多。就地理区域而言,洛阳有“中国”、“土中”、“地中”等名称。1965年,陕西宝鸡贾村塬出土的成于成王初年的“何尊”(青铜酒器)上有铭文“余其宅兹中国”,表明武王把洛阳称为“中国”。《帝王世纪》称洛阳为“土中”。这些名称都体现了洛阳在地理上的核心位置。就城邑而言,洛阳为西周东都,有“雒邑”、“成周”、“新大邑”等名称,体现了洛阳在政治上的核心地位。其中雒邑因近雒水而得名,成周取其“周道始城”之意。二者同指一邑,其地在。
河津名字的由来? 河津地2113名的来历耿姓 以地名为姓5261 商代有君王名祖乙,4102祖乙继父河亶(DAN)甲,起初都城设在相1653地,即今河南省的内黄县境。因内黄县地处黄河下游,河水时有暴涨,河水一涨洪水泛滥,不仅大量庄园被冲毁,黎民百姓难得定居,生命财产时有淹没的危险,就连帝王都城也朝不保夕,商王祖乙为此整日锁眉不展,食寝不安,他身边的贤臣巫贤子早已估摸到祖乙王的心事,于是便直言不讳地向他启奏说:“君主之虑卑职早就洞察,无非是为都城之变迁而已。祖乙王听了甚是欢心地说:“贤相既然了解,就该为朕出谋定夺。巫贤大臣坦然应曰“闻说西有耿地,位汾阴,那儿一 则物阜民顺,二则非诸侯兵家瓜分之地,何不迁耿建都城。祖乙闻听后思谋良久,不久便下了一道通令,把都城一举从相地迁到耿地。即现在的山西河津市东南二十里的山王村。而后,次年,由于河患,祖乙由耿迁至邢以后,一部分商朝的公族没有跟随他南迁,仍然留在了耿地,而将他的弟弟祖丙封于耿地(今天的山西.河津.山王村一带),建立耿国并立祖丙为国君。耿国后人便以地名为姓,后来祖丙被尊奉为耿氏之祖,每年的腊月初五是祖丙诞辰,为纪念这位氏祖,摆设柿饼(“柿饼”一词在晋南发音:SI BING,有思念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