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此曲只应天上有”——杜甫《赠花卿》背后的三川节度使之乱

2020-07-23新闻18

《赠花卿》:

这是一首平仄严合的近体七绝。

首句“锦城丝管日纷纷”,平仄为“仄平平仄仄平平”,实际上就是“平平仄仄仄平平”的小变格。首字不论,第三字也不论。第二句“半入江风半入云”,平仄为“仄仄平平仄仄平”,是标准的对句。

学习过格律专栏的自然知道推出下一句平仄为“仄仄平平平仄仄”,所以“此曲只应天上有”,第三字不论,也算是标准相粘。第四句再相对,“平平仄仄仄平平”,“人间能得几回闻”,“得”字为入声字,仄声,所以平仄严丝合缝,丝毫不乱。

这样一首格律谨严,音正意良的作品,还为我们贡献了千古佳句“人间能得几回闻”,算得上杜甫为数不多的好七绝,甚至能搬上台面,与李白、王昌龄作品一拼高下。

诗的内容其实很简单,我们就不详解了。

这首平铺直叙写乐曲的七绝,云淡风轻的背后却是安史之乱大背景下的三川节度使混战。

《赠花卿》,花卿,是花敬定。这人是个武将,属于性格比较差,不管束部下的人。按常理来说老杜和这种人是说不上话的,但杜甫不仅为他写诗,还写了两首,另有一首古体诗《戏作花卿歌》:

这首歌行写得酣畅淋漓,将花敬定勇猛杀敌(子章髑髅血模糊)、却不居功(手提掷还崔大夫)的形象塑造的虎虎生威。

公元761年,这一年发生很多事情。

文的方面,严武被任为成都府尹兼御史大夫、充剑南节度使。杜甫和严武算是一对忘年之交,严武的上任为杜甫带来了一段安稳日子,也就是这段时间,杜甫在成都构筑草堂,写出《戏为六绝句》等诗文评论,对唐诗的走向一锤定音。

武的方面,东川节度使李奂奏请撤换剑南节度使段子璋,由此招来报复,段子璋举兵反唐,拉开了三川节度使造反的序幕。月余后,李奂(“李侯重有此节度”中的李候)联军西川节度使崔光远(花敬定顶头上司)攻克绵州,斩杀段子璋。

这个时候,严武和杜甫可能还在入川的路上,也可能刚到成都——毕竟严武就是去取代段子璋的剑南节度使的。

花敬定在这一战中极其威猛,但同时也纵兵滥杀百姓,导致崔光远被问责,郁郁而终。但是他在平叛战争中的英勇行为,传遍了成都的大街小巷,才有杜甫与成都大小官员迎来送往之际对前线战斗英雄的赞歌《戏作花卿歌》。

通晓了这段战事,这首歌行就毫无难度,这就是写给老百姓传唱的。

而《赠花卿》这首诗,手法、立意简单,估计是在花敬定府上听到了他擅自使用了僭越之乐而作——那个时候,什么身份听什么音乐,都是有礼数的,王维年轻的时候第一次当官就因为排了个黄狮子舞被贬谪。

也就是说通过接触,杜甫开始发现花敬定这个人的不居功自傲只是针对崔大夫而言,至于皇帝,他是不放在眼里的——这就是天下武人的通病——不是不居功,只服老领导。

老领导后来也节制不了他,因此引起黎民之苦。

花敬定听的音乐僭越人臣之礼,杜甫作为一个曾经担任左拾遗的老古董,自然是心有不满。

不过花敬定这个时候是功臣、是红人,自己无权无势,只是跟着严武混饭吃,虽然大家都给面子,但是总不能自己不要面子。

老杜和李白还是有些不同,虽然忧国忧民,忠心为主,不过在房琯之变丢了官职后,知道祸从口出,说话就谨慎了。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大老粗的武将听起来就是说好听,是好话,却不知道这里天上是指皇宫,在人间听天上的曲子,已经是在暗讽僭越了。

要说这首诗简单吧,因了文人的皮里阳秋和虚与委蛇,又显得不那么简单。

但是要说有多复杂吧,我们今天在引用的时候,是绝对不会考虑这背后的意思的。

花敬定没多久就战死在对段子璋的余部清剿中,在战场上死去,好过崔光远的郁郁而终,算是一介武夫得到了最佳归宿。

功名都得了,人又战死,自然也没人去追究用乐僭越的细枝末节了。

从时势来讲,这种僭越的指控在战时也是不合时宜的。也正因为如此,杜甫的诗把这层意思藏得很深,深到你不仔细分析他的性格、际遇和当时的情况,根本就感觉不出来。

杜甫这个人的诗啊,还是越读越有意思,人到了一定年纪之后,会把年轻时候高看李白一眼的想法逐渐收敛,而杜甫的作品则越来越让人觉得有内涵、有劲道。

既有理论,又有实操,既有忧患,又有情深。

是之为“诗圣”,诚不我欺也。

#诗词歌赋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