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幸福院里话幸福

2020-07-23新闻11

傅荣花正在为田学珍理发。

盛夏时节,漫步于乌兰察布境内,目之所及,姹紫嫣红,绿意葳蕤,一派生机。

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平地泉镇花尔村互助幸福院里,一棵茂盛垂柳的树荫下,伴着啾啾的鸟鸣,七位老人悠闲地坐在长椅上,“观赏”着76岁的傅荣花为80岁的老邻居田学珍理发。只见傅荣花一边细致地修剪着田学珍耳边的碎发,一边利落地拂去田学珍后颈处的头发茬,手法娴熟,一气呵成,很有专业理发师的架势。

一问得知,傅荣花已经为院里的老人们理了9年的发了。虽然他们彼此并不知道对方的真实姓名,但只要邻居有需要,都会倾力帮忙。这就是花尔村互助幸福院互帮互助精神最直接的体现。

据平地泉镇党委书记刘亮介绍,2012年,当地政府整合新农村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和扶贫移民等涉农资金500万元,将废弃的原花尔村小学改建成花尔村互助幸福院,把邻近几个村里住地偏远、生活不便的65岁以上老人搬到一起集中居住,分户生活。目前,花尔村互助幸福院共入住73户114位老人,入住率100%。

说起住在幸福院的感受,老人康九德反复提到一个词:方便。

据悉,花尔村互助幸福院有42平方米和28平方米两种户型,每户都配有火炕、厨房、水冲卫生间、太阳能热水器和1.5平方米冬季藏窖、5平方米凉房和60平方米菜地。同时还配建了3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办公服务区和小型活动广场,设置了文化活动室、医务室、理发室、公共洗衣间和爱心超市等。老人们免费入住幸福院,每年只需要交60元的水费,电费按表计收。幸福院内由专人进行管理,负责文化活动室管理、清理日常的卫生等,旗里还经常组织有关部门送文化、卫生下乡,帮助院里的老人解决实际困难。

康九德是第一批住进花尔村互助幸福院的人,如今,已居住了近9个年头。他和老伴儿的腿脚还算利索,就自己种了菜园。

“门前这块就是我们的菜地,今年我们老两口种了点马铃薯、黄瓜、豆角、西红柿、玉米,基本上吃不完。”康九德指着窗外的菜园对记者说。窗外,白紫相间的马铃薯花随风摇摆,绿油油的黄瓜藤蔓顺着竹竿搭建的架子攀升着,红彤彤的西红柿在阳光的照射下分外抢眼。

康九德和老伴儿都是低保户,全年享受的低保补贴、年龄补贴和高龄费全部加起来有1万多元。据了解,在花尔村互助幸福院里入住的老人,由于年龄的不同,每人每年可领取1800元至3000元的年龄补贴和高龄费以及每月300元的农村困难生活补贴,且原住地所享受的退耕还林补贴等政策不变。

同康九德一样,74岁的萧三根也住在花尔村互助幸福院里。在康九德接受记者采访中途,萧三根过来向邻居借盐。

她对记者说:“我们邻里间的关系可好了,每天都聚在一起唠家常、打牌。大家相互帮忙,相互照应,年龄小的帮助年龄大的,身体好的帮助身体差的。”萧三根身体硬朗,就在幸福院里谋了个营生——打扫院里的公共卫生,每月能挣200块钱。她说:“这个活也不累,就当锻炼身体了。住在院里的老人都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知道维护公共卫生。”

萧三根不是花尔村人,她是邻村的。老家地处偏远山坡,就医不便。听说镇上把村卫生室搬到了幸福院,就自愿申请来这里住。她说,卫生室里不仅有床位,还有治疗老年人常见高发疾病的必备药品,来这里住,“心里不慌”。

近年来,随着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农村牧区“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老龄人口“贫困化”等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农村牧区的留守老人,他们的生活得不到有效照料,精神慰藉缺失,养老成为一个重大社会问题。2012年以来,察右前旗按照乌兰察布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本着“民政牵头、乡镇管理、村委会服务、院民互助、政府包底、入住自愿”的原则,充分利用撤点并校后的闲置校舍、乡镇机构改革留下的旧乡镇政府办公场所等资源,整合各类惠农资金1.95亿元,累计建成37处幸福院,目前已有3787户6312名65岁以上偏远地区农村老人入住幸福院。(记者 康丽娜 张慧玲 白雪)

#低保#院里#老人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