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对作家余华的作品是什么样的评价?特别喜欢余华的作品,经常看完是笑中带泪。谢谢邀请!首先,在政治要求较高或曰审核较严的形势下,能够坚持写作,能够坚持写出有文学。
大家对作家余华的作品是什么样的评价? 余华出生于1960年,浙江海盐人。高中毕业后做过5年牙医。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1986年发表《十八岁出门远行》,引起文坛注意。主要作品有《一九八六年》、《河边的错误》、《四月三日事件》、《现实一种》、《难逃劫数》、《往事与刑罚》与《世事如烟》。90年代出版了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余华90年代创作与80年代后期仍有一些内在的联系,主要是这些作品较多地涉及苦难、暴力、死亡和小人物灰色的生活。但两个时期也有明显的不同。首先,余华90年代的作品,放弃了前期的先锋实验,不再抽象变形,不再呈现为那种梦魇般的世界,开始变得平实、自然,显示出现实主义小说的风貌。其次,作者对待生活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80年代后期的作品中,余华描述的世界是阴暗的,人性是邪恶的,人的命运是悲惨的,在小说中看不到生活中的任何亮色。到了90年代,余华的立场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即在对世界的态度中开始流露出浓郁的温情。他在小说中仍然写到苦难,但他在生活中看到的却是中国人在“活着”时忍受苦难的韧性和面对苦难的乐观精神。余华认为,这两种精神才是“活着”的最本真的意义。如《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是个有点阿Q精神的小。
有谁看过《活着》这本小说? 简介·这是一部充满血泪的小说。通过一位中国农民的苦难生活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本书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入选台湾《中国时报》—10部好书(1994年),香港《博益》—15部好书(1994年);入选香港《亚洲周刊》—20世纪中文小说百年百强;与《许三观卖血观》一起,入选中国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20世纪90年代最有影响的10部作品。由张艺谋导演改编的同名电影,曾获1994年法国夏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和最佳男演员奖。作者简介·余华,1960年4月3日生,浙江海盐人。在文革中读完小学和中学,此后从事过五年牙医。1983年开始写作,至今已出版长篇小说3卷、中短篇小说集6卷、随笔集3卷。其中《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和日文等在国外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2002年)。关于《活着》,我觉得小说和电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活着》的电影版,。
急需余华《活着》的最简短的内容简介 《活着》讲述一2113个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5261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老人的人生4102感言,是一幕演绎1653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小说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余华因这部小说于2004年3月荣获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扩展资料:创作背景从国民党统治后期到解放战争、土改运动,再到大炼钢铁运动,自然灾害时期等,作者经历了从大富大贵到赤贫如洗的物质生活的巨大变迁,经历了多次运动给他带来的窘迫和不幸,更是一次次目睹妻儿老小先他而去。后来,作者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作者,作者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于是就有了1992年的《活着》。作品赏析小说《活着》是余华创作中的分水岭。《活着》展现了一个又一个人的死亡过程,掀起一波又一波无边无际的苦难波浪,表现了一种面对死亡过程的可能的态度。活着本身很艰难,延续生命就得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