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庙算的指挥员 【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出自何处?

2020-07-23知识5

请问 《孙子兵法》中“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 的“得”是什么意思?怎么读? 得,读de。得到,具有。凡是开战之前预计可以打胜仗的,是因为筹划周密、得到胜利的条件充分。关于金门战役的分析? 纪念我亲爱的爸爸、华东野战军21军老战士刘建德─作者题记一、意义1949年10月24日,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十…中国古代的各种谋略在现今世界是否仍有价值? 当信息足够透明的时候,谋略的作用是不是就不重要的?71 人赞同了该回答 题主对“谋略”的理解是比较简单的。我国古代的“谋略”,其实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出自何处? 意思是:因此,胜利之师是先具备必胜的条件然后再交战,失败之军总是先同敌人交战,然后期求从苦战中侥幸取胜。出自春秋孙武《孙子兵法·军形篇》。节选原文:见胜不过众人。孙子兵法计谋篇? 孙子兵法之三:计《孙子》对战略运用的论述最集中地体现在第一篇《计》中。“计”,《说文解字》云:“计,会也,算也。计从言,从十,是会意字,本义是“计算”,“计议”、“谋划”等皆为引申义。《管子.七法》:“刚柔也、轻重也、大小也、实虚也、远近也、多少也,谓之计数。曹操注:“计者,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远近、险易,计于庙堂也”(《孙子注.计篇》)。由此可知,“计”乃“计算”的意思。《孙子》英译者格里菲斯也把“计”理解为“料想、计划或者是计算”。《计》篇中多次说到“五事七计”、“校之以计”、“将听吾计”、“将不听吾计”、“计利以听”等,可见,通篇是讲一种计算的模式。那么,用什么来算,又怎样来算呢?这一篇说的“算”,也叫“筹”或“策”,是一种用竹木小棍或骨片削制而成的古代计算工具,一般直径一分,长六寸。“算”本来是古代数学上的计算工具,后来引入到了军事领域,用以直观地演示敌我各项因素的优劣。司马迁说,张良是刘邦的“画策臣”,他就是用这种小棍为刘邦计算。古代所谓“定计”、“运筹”、“决策”,都是指出兵前的预测决策过程。《计》篇的主题是庙算。“庙”是庙堂,《九地》篇叫“廊庙”,是国君议事的地方。。【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出自何处? 意思是:因此,胜2113利之师是先具5261备必胜的条件然后再交战4102,失败之军总是先同敌人交战,然后期1653求从苦战中侥幸取胜。出自春秋孙武《孙子兵法·军形篇》。节选原文: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译文:预见胜利不超过一般人的见识,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打败敌人而普天下都说好,也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这就好像举起秋毫不算力大,看见太阳、月亮不算眼明,听见雷霆不算耳聪一样。古代善于作战的人,总是战胜容易战胜的敌人。因此,善于打仗的人打了胜仗,既没有卓越过人的智慧,也没有勇武显赫的名声。他们进行战争的胜利不会有差错,之所以不会出现差错,是因为他们作战的措施建立在必胜的基础上,是战胜了在气势上已失败的敌人。善于作战的人,总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不放过进攻敌人的机会。因此,胜利之师。为什么说“我不要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 在中国2113人民解放军的诸多将领中,真正是统军5261破阵,独挡一面,临敌决胜的并4102不多。在元帅一级中,有1653彭德怀、林彪、刘伯承、徐向前四人。贺龙虽是红二方面军主帅,但其麾下多年的主要是红2军团(红3军),在段德昌死后战绩就显得不是很大。抗战时贺龙又早早回了晋西北,解放战争干脆当了粮草官,缺乏长时期独挡一面的过人战绩。另外聂荣臻虽是华北军区主帅,但更多的是以军政双全闻名,擅长建设根据地,历史上也一直是政治工作者,自己独自指挥的大战役偏少。故以上两位元帅不在此列。在大将一级中,有粟裕、陈赓二人。徐海东红军时期很辉煌,但解放战争时一直养病。黄克诚战略眼光独到,却更多以政治工作者面目参与指挥。许光达虽是兵团司令,但独立领军时间较晚,后来一直在西野麾下作战,地位较低,出色战绩不多。陈赓指挥水平不错,一度领衔了一个战略方向,但和粟裕相比,其指挥作战的规模和战绩还是差了不少。所以,有人说我军真正决胜战场的是逗五虎上将地—彭、林、刘、徐、粟,可说是点睛之语。彭德怀的指挥风格是勇猛、敏锐、顽强而应变快,在几十年的统兵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因此善打进攻战和遭遇战。在红军时期,彭德怀的红三军团。奇门遁甲是不是扯淡? 学了一阵玄学数术,从一无所知到惊讶忽悠,再到近期了解大数据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总结的许多东西,实际…

#金门战役#军事历史#历史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